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饶旭鹏(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摘 要:民族文化是民族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对我国近20年来民族文化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国内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研究领域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方法创新不够。
关键词:民族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C0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5)04-0084-05The Studies of N ational Cultural Change within 20Years———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stud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RA O X u 2peng(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 ansu 730050,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within the national relation study.In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ombed the studied condi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ithin 20years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aspect of macroscopic and special subject study.It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 2isting in our country ’s national culture study.There are the following 3problems.Firstly ,the foundation theory study is relatively weak ;secondly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 in the field of study ;thirdly ,the innovation of the study method is not enough.K ey w ords :national culture ;change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和全球市场的开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文化间的文化接触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等迅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通讯、交通技术的长足进步,极大地缩小了世界各地的心理距离,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又不丧失民族个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共荣迅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拟对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变迁问题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5-05-06。
基金项目:兰州理工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文化转型与西部农村现代化研究”。
[作者] 饶旭鹏(1976-),男,甘肃华池人,法学硕士,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2005年第4期(第25卷总第104期) 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 14,2005(Vol 1251G eneral 1No.104)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 一、民族文化变迁的宏观研究20年来,国内学者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宏观研究把民族文化变迁过程置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融合的意义、途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关系等问题。
1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其基本思路和观点是:①从地理生态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各族群间有天然的联系,祖国四周皆有自然屏障,自成单元,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②中华民族各族群起源的多元说和本土说,各族群起源的多元,说明我国几千年来延续至今的民族“多元”现象有它的历史渊源与根基,也说明了今后我国民族结构中的“多元”现象的长期性,中华民族的产生、目前和今后都是多元的;③考古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各族群就开始交流与渗透,从多元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形成了各族群外在的或潜在的共性,构成了“一体”格局的文化基础;④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集团从多元到一体形成汉族的过程,汉族(实际上是一个“族群集团”)的形成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⑤中华民族各族群统一为一个政治实体有两个时期:第一,中原农业区与北方草原游牧区分别形成两个并立的统一体;第二,这两大区域统一为一体的过程;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
许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有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21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区别、民族融合的方式、影响民族融合的因素等问题的研究中,尤其侧重于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问题的研究。
刘戈把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作了区分,并探讨了两中不同的同化模式: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认为列宁关于民族同化的论述适合于我国目前的情况[2]。
管彦波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关系历程,认为中华民族的融合有四个重要时期,即①先秦时期: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②魏晋南北朝时期;③辽宋夏金元时期;④清代。
他把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归纳为:①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认同;②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③各民族迁徙杂居;④族际通婚四个方面。
[3]31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从总体上对民族文化关系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少,费孝通教授1990年在日本东京“东亚社会研究国际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个字;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如张利洁、高永久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方式归纳为四种类型:①强制接受方式,②自然接受方式,③全盘主动接受方式,④部分主动接受方式[4]等。
多数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某一侧面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问题的研究上,如章立明对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刚傣族文化变迁的研究;杨桂林对麻栗坡县野猪塘苗族自然村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等。
41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关系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儒家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主流,其与民族地区发展不是内在本质的冲突,而是外在现象的冲突。
那么,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民族文化关系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新型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式,即“(1)一体三元的多维文化观;(2)立足现实、依托传统的古今融合论;(3)以我为主、兼取众长的文化互补说;(4)创造转化、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观。
”[5]2005年第4期 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 2005年8月版5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而,对传统的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融合的历史进程,现代化过程对民族关系的消解和重组,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主流、核心、动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发展民族关系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联系,调适民族关系的途径、对策和主要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61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文化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我国在建国以来逐渐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文化也在相互采借、相互融合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文化。
但是,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民族关系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政府组织与民族企事业群体之间的直接关系逐渐减少;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社会的经济交往增多,经济关系趋于复杂化,民族与民族之间,各地区、各行业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加突出;三是法制的健全与完善促使法律调整民族关系的作用加强,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成员之间法制关系将逐渐强化;四是民族关系中的阶级意识、阶级关系淡化,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突出;五是民族关系中的宗族、家族关系弱化,人际、族际交往中的平等性、功利性加重;六是各种因素引发的影响民族关系的事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6]这些变化和趋势对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来说,其主流是应该肯定的,但不能忽视其中所夹杂的庸俗的民族关系趋向及其消极影响。
二、民族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对民族文化某一侧面的考察,提出其发展的一般趋势,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1居住格局与民族人口迁移居住格局是各民族人口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民族人口的居住态势,它直接地反映了各民族文化融合程度。
人们对各民族居住格局的研究主要从文化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视角出发,研究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居住格局和人口迁徙状况,而且往往与族际通婚、民族意识、宗教信仰、民族语言等问题结合在一起,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主。
其基本结论认为,我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经历了一个由板块式向散点式发展的过程,最后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这直接标志着各民族的融合历史。
21族际交往和族际通婚族际交往和族际通婚一直是公认的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变量,也是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变量,学者们把不同民族的交往和通婚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成果颇丰。
其中主要关注的是影响族际交往和通婚的因素、主要方式、变迁趋势等问题。
认为影响族际交往和通婚的因素有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收入、户口登记类别、民族迁移情况、掌握对方语言的能力、邻居中是否有其他民族朋友等因素,认为伴随着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融合趋势,总体上各民族的族际交往和通婚的限制因素逐渐消失,呈不断增长势头,但是仍然存在民族差异[7]。
研究者们还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路径分析。
如马戎对西藏居民婚姻问题和蒙汉通婚问题的研究,王俊敏对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的研究,姜晓萍对西南民族地区居住模式、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李秋洪对广西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心理问题的研究等。
31民族语言变迁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直接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民族语言一直是民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族文化研究、特别是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