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反思南宁市南湖小学海茵校区陈冬杏【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掌握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编出5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点子图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课件出示孙悟空打妖怪影像)小朋友,你们爱看《西游记》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可大啦,他会七十二变,有一天,他又遇到了很多妖怪,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呢?孙悟空从头上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出了5只猴子,再拔一根,又变出了5只猴子,他连续拔了4根,每一根都变出了5只猴子,最后把妖怪打得落花流水。
2.谁能说说,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变出了多少只猴子?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回答)(板书:5+5+5+5=20 4×5=?或5×4=?)我们知道,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如果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先变成加法,求得连加的和再写到积的位置上,太麻烦了,为了使乘法算得又对又快,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编出了乘法口诀,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调动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创编口诀(一)教学例1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1)提问:数一数,一盒里面装有几个福娃?你也可以看点子图(出示点子图模型),1个点表示1个福娃,1盒有几个5?(1个5)1个5是多少?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 5×1=5)谁能根据算式编写一句口诀?(板书:一五得五)(2)谁知道这句口诀的意思?(解释口诀:一五得五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口诀前半句表示几个5,后半句是得数。
一和五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乘数,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得”表示等于,后面的五表示乘得的积,乘法口诀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2.(课件出示2盒福娃及点子图模型)谈话:现在有几盒?(2盒)有几个5相加?(2个5)2个5相加等于几?(10)(1)谁能列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2)谁能根据算式编一句口诀?你还有不同的编法吗?(二五一十、二五得十、二五得一十。
)(板书:二五一十)(3)解释口诀:“二五一十”表示什么?(2×5或2个5相加,得数是10可以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
“得”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也就是积不满10的情况下,它是起到占位置的作用。
)3、学生试编口诀。
(1)(课件分别出示3盒、4盒、5盒福娃及相应的点子图模型)一共有多少个福娃?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他们的口诀。
(2)打开课本52页,先自己完成例1的填空,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和口诀的含义。
(3)指名派代表上台板演,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写的,其他同学可以向“小老师”提出问题。
小组代表问:对于我们组的算式和口诀,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提问。
提问: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回答:3盒福娃,是3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口诀是三五十五。
4盒福娃,是4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4×5=20或5×4=20,口诀是四五二十。
5盒福娃,是5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5×5=25,口诀是五五二十五。
(二)识记口诀1、提出问题: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5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住呢?汇报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第二个字都是五。
汇报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汇报3:每一句口诀的得数都是增加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了5。
(引导学生从口诀的意思说)2、老师不记得四五()?你有办法帮我想起来吗?(上一句口诀是三五十五,下一句的得数增加5,就应该是四五二十,或者下一句是五五二十五,应该比下一句得数减少5,就应该是四五二十。
)汇报4:一句口诀有两个算式。
口诀五五二十五为什么只有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相同,都是5)(三)熟记口诀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把这五句口诀记住。
学生自由读背、闭眼背,对口令(挑战老师或同学),同桌互背,全班背、指名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福娃情境和点子图模型,数形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来创编口诀,教师从“扶”到“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口诀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诀的来历和含义。
】三、巩固练习1. 数手指游戏。
规则:五人一组,游戏中只能出“布”和“石头”,看大家出的“布”有几个,数一数一共伸出了多少根手指头,数得最快的同学赢。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完成教材53页“练习十第1题”)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然后指名回答。
3. 完成课本53页第3题。
4. 闯关游戏。
课本53页第6题。
四、总结全课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五、拓展作业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5的乘法口诀?课后,你可以去找一找。
2.你能根据今天的学习计算出5×6的得数,再根据计算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吗?【设计意图:通过对口令、数手指、闯关游戏以及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快乐中熟记5的乘法口诀,最后设计了一个发展应用的环节,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5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板书设计】5的乘法口诀1×5=5 一五得五 5×1=52×5=10 二五一十 5×2=103×5=15 三五十五 5×3=154×5=20 四五二十 5×4=205×5=25 五五二十五【教学反思】《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口诀的意义,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上,为后续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
在引导学生编写口诀时,我先重点指导编制“一五得五”的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口诀的来历、含义及编写方法,接着引导学生编制“二五一十”的口诀,在学生基本掌握方法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制后面的三句口诀,由“扶”到“半扶”,再到“放”,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大胆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请同学提出问题,再由小老师解答,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启发,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知识的真谛。
在课堂教学环节以及练习的设计中,我从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出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形式多样的练习,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5的乘法口诀》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第一次学习编写口诀,其地位尤为重要;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乘法口诀,把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意义结合起来,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
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乘法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积极丰富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难点: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
三、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差。
由于年龄和自身认知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教学:一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口诀,做游戏,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小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言语和形象较容易接受,喜欢色彩艳丽、活泼有趣的视觉画面。
我在教学中重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形象感知。
四、教学策略:5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形成乘法基本计算能力的第一个知识版块。
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在设计时大体分了三个环节:第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
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调动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第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这部分的教学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5×1、1×5的乘法口诀,老师带着学生编,理解口诀的含义。
第二个层次是编5×2、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
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在编好后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由编口诀的学生回答,这样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口诀的编法和意义。
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
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
教师始终处于辅导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