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鲜半岛发展简史

朝鲜半岛发展简史

朝鲜半岛发展简史??朝鲜民族的主源,或者说朝鲜半岛最早的居民是韩和秽。

他们的先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居住在朝鲜半岛。

韩种族属于南方蒙古人种,居住朝鲜半岛的南部。

秽种族属于北方蒙古人种,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北部。

韩、秽两种族早就人口众多,并创造了灿烂文化。

七十万年前:朝鲜半岛开始有人类定居。

公元前2333年:传说中的檀君王俭建立古朝鲜国。

公元前十一世纪(在我国商、周之时),原来居住在我国辽东地区的东夷人,开始迁徙到辽东半岛。

商朝贵族箕子率领五千众向东出走到朝鲜半岛,教那民礼仪织田。

据《后汉书·东夷传》载:“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又制八条之教。

”《三国志·东夷传》也有相同的记载。

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人和朝鲜半岛土著的秽人结合而成。

一直传了十四世。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燕人占取辽东,并攻占了古朝鲜西部的土地,促使了居住在辽东的夷人和新牵来的燕人融合成新的燕人,不久并入于秦。

而居住朝鲜半岛的夷人,则和当地的秽人融合成了古朝鲜族。

公元前二世纪,我国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燕、齐、赵民避地朝鲜者数万口”。

汉初,燕人卫满东走出塞,“度贝水,居朝鲜之西界秦故空地上下障。

满诱亡党众稍多,乃攻准,准逃亡。

”箕子末代王箕准在公元前194年被燕人卫满推翻。

中国北方居民更不断移居朝鲜,他们给朝鲜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把箕子朝鲜的末代王箕准推翻,建立了卫氏朝鲜政权,史称卫氏朝鲜。

卫氏朝鲜定都险城(今平壤)。

表明了燕人的进一步迁入朝鲜半岛北部。

与此同时,萁氏的后代萁准南走马韩为王。

此外在秦代还有一部分汉人,为逃避秦的徭役,逃亡到朝鲜半岛的东南部,与当地土著韩族结合形成了汉代的辰韩。

北方民族进入了朝鲜半岛的南部。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灭卫氏朝鲜,于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四郡:乐浪(平壤一带),玄菟(咸兴和东北一带)川缶屯(今咸镜南道咸兴以南与江原道之地),真番(汉江南与三韩相接之地)。

公元前82年,汉朝撤消临屯郡和真番郡并其地入乐浪,玄菟郡治移入辽东地方。

公元196年,据有辽东的公孙氏又分乐浪南部为带方郡。

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三韩,即西边的马韩,东边的辰韩,南边的弁韩。

三韩中以马韩最大,有五十几个部落,辰韩、弁韩各十二个部落,各部落总合有五十多万户。

马韩的月支部酋长称辰王,名义上是三韩的大君长。

马韩人已知种田养蚕织布,住的是草屋土室,与汉人接触较多,受汉化影响较大。

辰韩又称秦韩,相传秦朝人逃避苦役,逃亡到朝鲜半岛东南部,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经济、文化水平最高,人民能种五谷、养蚕织布,能制造铁器。

弁韩最小,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总之,三韩的发展水平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他们在东汉的强烈影响下,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发展,而是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从而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魏晋时,乐浪郡仍属中国封建王朝控制。

公元一世纪开始时,原居住在鸭绿江流域的高句丽人逐渐南下占有朝鲜半岛北部,公元四世纪初,高句利向南发展,消灭了乐浪政权。

部分汉人如张统等迁居辽西、退出了朝鲜半岛。

而留在朝鲜半岛的汉人和古朝鲜人、秽人一起在高句丽人统治下,逐渐融合成新的民族。

同时,高句丽人有部分南下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人相结合建立了百济国。

辰韩(由南迁的秦人和当地的土著的韩人结合而成)的苗裔建立了新罗国家。

带方政权也逐渐为新兴的百济所并。

此时的朝鲜半岛初步形成了三个并列的小民族。

从而朝鲜半岛进入了三国时期。

三国之高句丽:又称“句丽”,“句骊”、“高丽”。

相传公元前37年朱蒙(亦作邹牟)所建。

统治我国今辽宁省和吉林省境内的浑江、富尔江流域。

公元三年,定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东)。

王莽曾向高句丽王征调军队进攻匈奴。

公元209年,迁都丸都城(在吉林省集安县境内)。

美川王在位时(300—331),南下占领乐浪郡地。

好大王(广开土王)在位时(391—412),屡次南进,打败百济、新罗以及倭国侵略势力,把领土扩大到朝鲜半岛中部。

427年,长寿王(413—491年在位)迁都平壤。

598年高句丽侵入辽西,隋军在收复辽西后曾侵入高句丽。

高句丽国内“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

”国王常将土地人民赐给大臣作“食邑”,封建关系逐步发展起来。

668年,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治高句丽旧地。

三国之新罗:由辰韩十二部落之一的斯卢部落发展而来。

公元前57年,朴赫居世被推作部落首领,斯卢迅速强大起来。

公元二世纪时形成国家,国都庆州。

后渐征服辰韩各部落,四世纪中叶成了半岛上的又一强国。

在与百济、高句丽的争霸战争中,领土不断扩张,六世纪中叶占领汉城一带,势力达到今咸镜南道,公元562年合并任那,驱逐倭国的入侵略势力。

七世纪,新罗联合唐朝对付高句丽和百济的联合进攻,百济(663)高句丽(668)灭亡后,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统治其地。

新罗利用百济、高句丽人的反唐起义,于675年收复百济和大同江以南的高句丽旧地。

676年,唐朝的安东都护府由平壤内迁辽东(今辽阳县),735年唐与新罗正式划定以浈水(大同江)为界。

新罗统一朝鲜后的一百多年中,为新罗国家最强盛时期。

九世纪时,由于土地兼并,封建割据势力发展,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新罗定向衰落。

于935年被王建灭亡。

三国之百济:马韩五十四部落之一的百济部落所建。

公元一世纪时兴起于汉江下游,三世纪末征服马韩各部落,四世纪初占领带方郡,成为半岛上的一大强国。

在同高句丽的战争中经常失利,都城一再南移,474年,自汉城迁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538年又迁泗此(今忠清南道扶余),并一度改国号南扶余,五,六世纪以后,百济又受到新罗攻击,国势更弱。

百济曾力图依靠中国南朝各代政权和日本对抗高句丽与新罗,与中国关系密切。

663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联军灭亡。

后三国:既后百济、后高句丽和末期新罗王朝的总称。

新罗王朝后期,政治腐败,从九世纪初年到十世纪初年的一百多年中,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891年,梁吉在北原(今江原道原州)起义,同年,出身贵族的僧侣弓裔前来投奔,后弓裔势盛,击败梁吉,于901年(一说903年)自立称王,904年以铁园(今江原道铁原)为中心,建摩震(后改称泰封)国,因其控制的半岛中部和西海岸一带为高句丽旧地,又称后高句丽。

892年,新罗戍将甄萱在武珍川(今全罗南道光州)起义,攻下半岛西南部(全罗道和庆尚道诸郡县),900年定都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建后百济国。

摩震国(后高句丽),后百济国,和仅保有东南一隅的新罗王朝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918年摩震国将领王建推翻弓裔自立,改国号高丽。

935年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

后三国时代结束。

公元918年,摩震国将领王建推翻弓裔,自立为王,改国号高丽。

919年,迁都松岳(今开城)。

935年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统一半岛大部分地区。

建国初期,仿唐官制、法律、均田、府兵、科举等制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发展生产,加强中央祭权。

从十世纪末起,先后遭到契丹、女其和蒙古的攻击。

被迫纳贡。

993年,受了册封为辽属国。

1126年沦万金的属国。

1258年国王降元。

王朝后期,贵族专权,臣潦倾轧,人民困苦,起义频繁,加之倭寇侵扰,国势日衰。

1392年,为李成桂所灭。

1388年,李成桂任右军统使,奉令助元军攻辽阳,中途回师开城,发动政变,另立新王,逐杀亲元派,自掌军权。

1392年,废新王自立。

1393年,改国号朝鲜,迁都汉阳(今汉城)。

初期实行科田法,废除私兵,加强官僚机构,崇儒排佛,强化中央集权。

建立海军,根绝倭寇骚扰。

接受明朝册封,加强和中国的经济文化关系。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李朝的官职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

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

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

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

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

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

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

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

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

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

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

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

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

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

史馆称春秋馆。

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等。

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

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

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

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

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

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

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

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

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

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

1592—1597年朝鲜和日本爆发了著名的任辰卫国战争。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发动进攻朝鲜的战争。

1592年4月,派日军十五万八千人在釜山登陆。

朝鲜军民奋勇抵抗,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的水师在南部海战中取得巨大胜利,但一些地方宫不战而逃,国王宣祖出奔义州,日军长驱直入,不到四个月,朝鲜大部国土沦丧。

朝鲜政府向明朝求援。

1592年7月、12月,名两度派兵援朝。

1593年1至4月间,明、朝军队击溃日军主力,连复三都(平壤、开城、汉城),迫使日军龟缩到南部沿海一带。

为赢得喘息时间,日本提出和谈,从1593年9月起,谈判拖延了三年。

1597年7月,丰臣秀吉又派军十四万人进攻,把重点放在海上。

朝鲜水军几乎全军复没,海军要塞和南部各地丧失。

于是朝鲜皇帝重新起用被谗解职的李舜臣,获得鸣梁海战大捷。

1598年7月,明朝派来援兵,屡败日军。

丰臣秀吉忧急而死,遗嘱撤兵。

1598年11月中旬朝军在露梁海战给逃敌以沉重打击。

经过七年的艰苦战斗,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国土,粉碎了日本妄图侵略野心。

1637年朝鲜成为清朝藩属,同明朝断绝关系。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封建制危机加深,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加剧,主张废除等级身份,改革土地租赋制度的新社会思潮——实学运动兴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