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建史其他知识点整理

中建史其他知识点整理

1.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形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

2.西周建筑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瓦的发明。

4.汉代砖石建筑技术也有巨大进步。

墓室中出现了砖砌筒拱。

12.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佛塔。

1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是已知中国最早的轮廓方正的都城。

15.隋至宋是我国古建筑的成熟时期。

17.唐代建筑成就首先表现为宏大严整的城市规划,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

19.唐代木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3倍。

20.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现存最早的木构佛殿是山西五台山公元782年修建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公元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则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21.唐代的砖石佛塔多有存世,有楼阁式塔(西安大雁塔,长安县兴教寺玄奘墓塔),密檐式塔(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先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单层塔。

24.两宋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引起了城市结构和布局的根本变化,封闭的里坊制被开放的街巷制取代,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

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5.北宋时颁布《营造法式》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

其中“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是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的重要例证。

一些单体建筑体量及屋顶组合复杂,显示了极高的建筑技艺。

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强调纵深轴线的做法(如河北正定隆兴寺)。

26.宋代流传至今的木构殿堂不少,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等。

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主。

28.辽代现存最着名的木构建筑有两大处,一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楼阁式木塔,高67.31m)。

31.元代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砌上明造及减柱法。

宗教建筑盛行,藏传佛教建筑兴起。

35.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型化,出现了官方规范《工程做法》,改宋代的“材”,“栔”模数系统为“斗口”模数系统。

38.宋《营造法式》中记载有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数制)。

材分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已不再用材分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是用了斗口制。

54.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定型化,标准化。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编着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数制)。

材分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已不再用材分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

61.大木作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于铺作构件。

其余是柱,额枋,梁,替木,檩,阳马(角梁),椽子飞子。

65.清代官式建筑抬梁式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

大式等级较高,多用斗栱。

66.穿斗式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椽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的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

69.石作与瓦作主要指台基,墙壁,屋顶等部位的结构或构造做法。

70.木构建筑墙体完全采用砖砌大约从明初开始,明中叶以后才比较普遍。

71.庑殿顶演变自四坡顶。

唐代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庑殿顶实例。

歇山顶出现晚于庑殿顶,南禅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实例。

悬山顶主要用于民间建筑。

硬山顶出现于宋代,明清时期较为普遍。

72.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多用陶瓦(筒瓦和板瓦)和琉璃瓦作为屋面材料。

73.琉璃瓦的正式使用于屋面是南北朝时期。

宋之后使用渐渐广,明代进入高潮期。

75.古代室内屋顶有彻上明造和设置顶棚两大类,后者又有天花,藻井,卷棚等形式。

76.小木作的栏杆是指木质栏杆。

99.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

具体部位又有柱头斗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

另外还有平坐斗栱和支撑在檩枋之间的斗栱等。

100.所谓的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栱(宋称一朵,清称一攒)而言。

107.栱的名称根据部位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外挑出的栱,清式叫翘(宋称华栱或卷头),跳头上第一层横栱叫瓜栱(宋称瓜子栱),第二层叫万栱(宋称慢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栱(宋称令栱)。

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叫正心瓜栱(宋称泥道栱),第二层叫正心万栱(宋称慢栱)。

108.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叫单栱,二层栱的叫重栱。

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

唐宋建筑斗栱常用偷心,金元以后多用重栱计心。

111.翘或昂自坐斗出挑的多寡,清代以踩计(宋以铺作计)。

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出三跳叫七踩(宋称六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过出四跳九踩(七铺作)。

112.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就是指出一跳自身为一铺,另外栌斗,耍头木,衬方头各一铺,故为四铺作。

如此类推,出二三四五跳,自身为二三四五铺,加上栌斗,耍头木,衬头木各一铺,相应为五六七八铺作。

130.屋顶做法:包括檐口曲线,屋面曲线,屋脊曲线。

屋角起翘(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浑厚;南方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

但起翘的做法有不同,如苏州地区就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

131.屋面材料一般有陶瓦和琉璃瓦。

134.清代彩画的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

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135.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庙坛的主殿,堂,门。

136.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137.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138.原始聚落是早期城市产生的基础。

139.唐代虽然基本上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由于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

3.汉代木构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已出现抬梁式,穿斗式这两种主要的建筑结构,而且多层木构建筑也普遍出现。

斗栱形式虽不统一,但已普遍出现。

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为多。

也有歇山和屯顶。

5.汉代是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到汉代已基本确立。

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

6.汉代石建筑主要是石墓和石祠。

石墓有崖墓,石拱券墓和石梁板墓。

墓穴地上也出现了石阙,石兽及石墓表等石建筑。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

8.石窟主要可分为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突出成就是琉璃瓦的出现。

10.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进一步中国化(“舍宅为寺”是重要动因之一),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11.南北朝时期,中国形成了建康,洛阳南北两个佛教中心,当时规模较大的佛寺有北魏洛阳的永宁寺。

14.魏晋南北朝时山水审美的自觉时期,这极大的促进了自然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

16.隋代在建筑上的成就:都城大兴城(隋文帝建,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东都洛阳(隋炀帝建),京杭大运河开通,长城修建,以及仁寿宫离宫遗址,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跨度37m,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

)18.唐代宫殿,陵墓等建筑群体的布局突破了汉代重要礼制建筑纵横对称的形式,更加强调纵轴方向的空间序列,这些特点对后世至明清的建筑群体布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2.唐代出现了伊斯兰教建筑。

23.五代是留下的建筑也以佛教建筑为主。

较着名的石塔有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和灵隐寺双石塔,砖木混合结构的佛塔有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以及铁塔。

27.宋代大兴造园风,宋徽宗的艮岳是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

29.金代建筑常出现减柱造(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移柱造。

30.元代在建筑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大都城的兴建。

32.明代的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轴线突出,结构清晰,各种庙坛完备,其宫城紫禁城是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

33.明代的官式建筑日趋定型简化,私园高度发达(出现了《园冶》这样的造园专着)。

建筑群布局高度成熟。

34.清代杰出的木构建筑有北京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颐和园佛香阁等。

37.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49.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加大时,斗栱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其方法是增加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一层华栱或昂,斗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五跳。

如果是重檐建筑,一般是上檐斗栱比下檐斗栱多出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51.一座木架建筑的构造,必须首先建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出室外地面,达到防水防潮保持室内干燥。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52.暴露结构对保护木构架有利,可改善木材通风条件,也便于发现受损时及时修缮。

53.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栱,昂等组合成铺作的复杂构造形式。

63.替木是唐宋必用的。

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64.下用大角梁(老角梁),上接子角梁。

其上用隐角梁(由戗)接续。

74.小木作即装修。

80.勾阑图见教材26587.柱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

古代建筑内外柱有等高和不等高的。

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载大小来选择长度和断面不同的柱子应当说是合理的,因此内外柱不等高和不等径的出现是结构上的一个进步。

110.元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

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转化为溜金斗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至此以丧失殆尽。

115.梁的外观可分为直梁和月梁。

116.桁(或称檩,宋称槫)。

122.多层木建筑,简单的说,多层木建筑是若干单层木构架的重叠(有的在其间施以暗层,斜撑等加固措施)。

其关键是上,下层柱的交接。

宋代有:叉柱造和缠柱造等做法。

132.清代规定在仙人后的走兽须为单数,至多九枚,仅北京清宫太和殿十枚为例外。

1.中国古代城市大都力求规整对称,以皇宫或衙署为统率中心,以鲜明的理性逻辑秩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

1.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2.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是:隋唐长安,北魏洛阳,明清北京,元大都,隋唐洛阳,明南京,汉长安。

3.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有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

4.古代城市一般有城郭之制,由内至外分别为宫城(大内),皇城(内城),外城(郭)。

5.中国古代城池多为方形,至少包括三大功能区域:统治机构(宫廷,官署),居民区,手工业及商业区。

6.两都制一直是陪都制的主流。

7.汉长安,实行大长安城市区域规划,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城内各宫分区布置,宫的比重大,集中的商业区,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基础设施完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