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把握散文主旨

怎样把握散文主旨

怎样把握散文主旨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DSY 精英语文初三专题系列散文阅读——怎样把握散文主旨●学而时习●知识点精讲透析考点一文章主旨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二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归纳主旨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后由表及里,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具体的表述分为两点:1、首先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情节(事迹、经过),塑造(刻画、反映、表现)了……形象(性格、精神、思想);2、然后表明写作意图,表达(表现、寄托等)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考点三解题思路及技巧1、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例:2:《一座村庄的消失》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

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

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

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

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作者对消失的村庄及其生活环境和习俗,是充满怀旧情绪的,对于村庄发展为繁盛热闹的集镇或城市又是充满期待的。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1)关注文章标题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写作方式,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提供了依据。

如:《阳关古道苍凉美》,标题直接道出作者对阳关古道的情感倾向,那就是具有“苍凉美”,当然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苍凉美”,就要看全文内容了。

(2)关注文章首尾段文章首尾段是文章总起和关合的段落,顺应文章起承转合的需要,文章首尾段对切入与彰显主旨往往承担着特殊的任务。

一般说来,起就是引出话题、铺垫下文、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总领上文、升华主题、强化感情。

所以阅读文章时,关注首尾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往往有重要的意义。

如:如《泰山很大》在结尾时说:“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联系全文,这一段话的是说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

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这正是本文主旨。

因此,通过关注首尾段,或提炼其中的关键词句,或概括其大意,再联系全文信息丰富其具体内涵,文章主旨的寻找也就不会太难了。

3、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文章的结构层次总是按作者的行文思路安排的,而作者的行文思路又是为一定的主旨服务的。

因此把文章的各部分层次区分出来,把各部分的大意概括出来,然后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就能发现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如:例如《阳关古道苍凉美》“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其答案为:(1)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2)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3)古人对生离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各层大意概括方法主要有:(1) 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 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4、关注标志性语言什么是标志性语言在文章的主体中间部分,作者在行文时,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那些分散的关键词句、不连贯的抒情议论语句,我们称之为标志性语言,这些标志性语言会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观点态度,把这些分散的标志性语言根据文意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可能发现文章的主旨。

如:例如《长城》,文中多次出现作者直接抒情议论的语句:“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

”“愿意接受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很显然,这些语句流露出作者对长城历史的沉痛反思,也表现了作者对长城开放现实的无比自豪和自信。

作者旨在通过长城的封闭与开放,表现中华文化的兴衰历程。

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

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句根据文意按顺序有机地组合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1)叙事散文叙事类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作为散文写作的主要表现题材或者说叙事本身就是写作目的的散文。

它通常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件,来表达作者独特的心灵感悟,或体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

文章的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2)写景状物类散文作者往往通过对特定景和物的描绘,表达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作品的主旨往往隐含在所写的景或物中。

通过分析景或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3)咏物类散文联系手法---托物言志。

(4)议论、哲理类散文通过作者娓娓的叙述,探究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本质的道理,理解文中描述事物的象征点,分析作者思维运动轨迹或作者联想到的事物,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5)注意这些方面不能割裂,可以综合考虑。

●巩固练习一、叙事散文阳光的疤痕王清铭(1)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阳光。

这阳光是那么真切,离开乡村多年,只要一想起,背上仍残留着一种阳光暴晒留下的辣痛。

(2)夏历六七月间是收割谷子的时候,天气特别炎热。

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树叶就耷拉下来,叶子皱巴巴的,象被什么揉皱了,如果树会出声,大概会毫不顾忌地喊出痛来。

土埕上的石凳已经被太阳捂得发烫,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3)从5点多起床干到这时,我早腰酸腿软,晒了几个钟头的太阳,我的背部仿佛被什么动物的利爪挠过一般,热辣辣地疼。

回家吃早饭,我扒拉几口就再也吃不下,只一杯接一杯地灌冷开水,直到肚子发胀,还觉得口干舌燥。

我想对父亲讲让自己歇一会儿,但看着他黧(lí)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我把冒出来的话连同唾沫都咽进肚里,提着镰刀跟在父亲的背后又上田去了。

(4)九点的阳光将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与父亲的距离只有两三步路,有好几次,我的影子与父亲并肩而行了。

但当我回过头,发现父亲的身影黑黝黝的,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有好几次我的步伐动摇了,我想:也许我再向前几步,我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

踩在父亲的影子上,说实在的,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

(5)父亲没有回头,也许他的眼中只有那波浪起伏的谷子。

(6)他背上的汗水和那个少年中午的我的脸上的汗水淋漓地流在我多年之后的记忆中。

(7)刚才还是明晃晃的太阳,此时变成一个大得可怕的白炽灯,我再也不敢抬头与之对视。

走进稻田,刚弯腰,炎热的阳光早已透过沾在背上的衣服扎进肌肤。

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

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

汗水淋漓地流出,后来就没有了,被太阳“蒸”干了,抬头看父亲的背影,背上的衣服泛出一层淡淡的盐渍。

多年以后,远离乡村阳光的我很煽情地把自己弯腰俯向庄稼的身影比做一柄“新镰”,把炎热的阳光比做铸炼钢铁的熔炉,把汗水比做淬火的水。

其实自从我开始写矫情的诗歌始,乡土和阳光早已变成我手上的一捧展览品。

远离乡村的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就炫耀自己经历过的痛苦!(8)我们的乡村当时长得最多的是苦楝树,诗歌在庄稼中是完全没有生长空间的。

(9)土生土长的农人。

土生土长的庄稼。

但没有土生土长的诗歌。

(10)我的腰弯得更低了,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减少太阳照射身上的面积,至于这样做会更累的感觉早已麻木了。

酸软的手臂和腰肢变得僵硬,特别是臂部的肌肉有点肿胀起来的感觉。

但我不敢停下来,怕一停下动作,自己就会被炎热的太阳“压倒”。

热原来也有“重量”,久处炎热阳光下的人才会真切体会到。

(11)嘴里已经没有一点唾沫,舌头象板硬的石板,我无力将它推动。

(12)水分被蒸发干了,只剩下干涸的眼神,望向远处密密麻麻的庄稼。

(13)我的手机械地动着。

(14)没有一丝风,听得到空气在谷穗上热烘烘地作响……(15)多年以后,我重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有异样的体会。

饱满的粮食真的是由农人的汗水一滴一滴汇集而成,这样的感悟只有当过农人的人才真正明白。

农人爱惜米粒,那是爱惜自己的生命。

(16)那一天夜里,我从噩梦中惊醒,背部仿佛失火一般,又热又痛,只好趴在床上,任冷汗从额上、背上淋漓流出。

也许是我睡梦中的呻吟声吵醒了母亲,她来到我房间,看情形一下子就明白,去厨房拿回一点花生油,用手细细地抹在我通红的背上。

(17)几天后,背部结出一大块黑色的疤痕。

父亲知道这件事,淡淡地说,这小子,娇嫩了些。

我看着父亲黝黑如铁的肤色,觉得有些羞愧,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如父亲一样变成一块铁,再毒的阳光就不会再伤害到我了。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我”感受“阳光”后三种不同态度。

(3分)第一:第二:第三:2、第(4)自然段“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的恐慌和悲哀”一句中,“我”感到“恐慌和悲哀”的原因是什么(3分)3、联系文中画线的句子思考:“父亲”的形象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2分)二、写景散文摇曳在血中的红叶蒋新(1)我知道在我的躯体里,流动着苦菜、荠菜、青青菜的营养流,这些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自由绿色,用它们的生命满足着不堪回首年代中一群不得不贪婪的眼睛和狼吞虎咽的胃口,我曾为这些野生界的植物而感动,谁想的到,那些充满诗情画意流淌在文人笔下的红叶的汁浆也流动在我的躯体里!(2)十余年前,老家的房子要拆迁,父亲嘱我去拾掇拾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