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学科考试大纲

小学语文学科考试大纲

小学语文学科考试大纲●中外文学史●1.正确掌握古今中外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史上标志性作家、作品。

(能力层级:A)●2.正确理解和分析古今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片段),包括内容、主要人物、体裁、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文学史地位等。

(能力层级:D、E、F)●杨沫《青春之歌》●舒婷《致橡树》●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莫言《红高粱》●阿城《棋王》●林清玄《心灵上的百合花》●余光中《乡愁》●铁凝《哦,香雪》●王安忆《长恨歌》●贾平凹《腊月·正月》●4.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洪汛涛《神笔马良》●金波《绿色的太阳》1、杨沫《青春之歌》●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湘阴。

小说主人公林道静原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反对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当她为个人解放、个人前途奋争而又屡遭挫折的时候,在党的指引下,经过艰苦的自我改造和投身革命实践,最后成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青春之歌》是一部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小说情节的重点在描写林道静告别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的“旧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改造的过程。

小说也揭露了其它几个青年知识者形象,如追名逐利、庸俗卑琐的余永泽,开始徘徊犹豫、最终觉醒的王晓燕,纵欲虚无、沉沦堕落的白莉萍,丧失脊梁、背叛革命的戴愉,分别代表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各种历史类型。

这些人物的存在对林道静的形象起到了陪衬和反衬作用。

2、舒婷《致橡树》●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市。

70年代末,结识了北方的北岛等作者,成为《今天》的撰稿者,她的诗也开始广泛流传。

开始,诗界对她的态度也犹疑不决。

不过,在朦胧诗这些有争议的诗人中,她最先得到有限度的认可,也最先得到出版诗集的机会。

(注:舒婷的诗集主要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等。

她的《双桅船》出版于1982年,并获得中国作协的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1979-1982)。

而北岛、顾城、杨炼等在大陆正式出版第一部个人诗集,都要迟至1986年。

)●舒婷最早引起人们注视的是她的《致橡树》。

自由无羁的心态,优美典雅略带忧愁的诗情、卓然自立的女性形象和爱情观,在长久受到坚冰封固的诗界,不啻是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作为北岛的同代人,舒婷更多地从青年女性的立场出发为恢复同情和爱心,以及对于人的自尊和理应拥有权力而歌吟。

她在《人啊,理解我吧》中说,“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1960—)。

原籍山东高唐,生于浙江杭州,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人海盐一家镇卫生院做牙医。

1983年开始创作,处女作《星星》发表于《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

现居北京,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自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的创作多有影响且颇受好评。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古典爱情》及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标志余华艺术转型最终实现的是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为余华的小说创作增加了新内涵。

其一,“人”与“生活”的复活。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走出了80年代的符号化状态,被注入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的世界图景重新拥有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许三观是90年代中国文学中比较成功的文学典型之一。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走出了80年代的符号化状态,被注入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的世界图景重新拥有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许三观是90年代中国文学中比较成功的文学典型之一。

●作家对许三观的塑造主要聚焦在三个维度上:一是对许三观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表现,一是对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承担能力和从容应对态度的表现,一是对许三观的伦理情感、生存思维的表现。

莫言《红高粱》●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6年,山东高密人。

1976年入伍,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和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等,其中《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出版有五卷本《莫言文集》。

●《红高粱》写了一个并非新颖的又是极其简单的抗日故事:“我”爷爷余占鳌在墨水河畔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造成小说创作的新格局,这是莫言《红高粱》艺术上的又一成功之处。

整个《红高粱》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森林般的红高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象征,而每一个人物和画面均充满着深刻的寓意。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神话模式”是借鉴了马克斯的魔幻技巧,不管怎样,象征、隐喻、暗示、借代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阿城《棋王》●阿城,原名钟阿城,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

先后获 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全国秀中篇小说奖。

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

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共包括三个中篇《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棋王》写了一个"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亦即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

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让我们领略到了民族的韧性。

作品流露了这样的暗示;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林清玄《心灵上的百合花》林清玄(1953— ),笔名秦情,林打开,名字来源:清而不玄。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余光中《乡愁》●余光中(1928-):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铁凝《哦,香雪》王安忆《长恨歌》●王安忆(1954— ),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移居上海。

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

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6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等系列小说而开始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六九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等。

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王安忆在90年代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1995)。

《长恨歌》的成功首先在于她写活了一个奇特的女人——王琦瑶。

王安忆自己说,她写《长恨歌》就是要表现一种苍凉,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沧桑感。

小说三卷就是写的王琦瑶人生的三个阶段。

王安忆以一支细腻、抒情而又绚烂的笔把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伤感与痛苦、绝望与希望,写得一波三折,哀婉动人。

●在《长恨歌》中,王琦瑶虽然是小说的中心和主体,但是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

她既是一种精神方式租生活方式的象征,又似乎是上海和历史的某种象征。

《长恨歌》的成功在于作家在写活了王琦瑶这个人的同时,也写活了一个城市、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贾平凹《腊月·正月》●贾平凹,生于1952年,陕西省丹凤县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后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任编辑,1980年任西安市文联《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3年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先后创作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计三百余万字。

主要作品集有《兵娃》、《姊妹本纪》、《山地笔记》、《早晨的歌》、《贾平凹小说新作集》、《月迹》、《野火集》、《爱的踪迹》、《商州散记》、《晚唱》、《商州》、《贾平凹集》及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等。

其中《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1988年度“美孚飞马奖”《废都》获得1997年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大奖。

他的多部小说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腊月•正月》和另外几个中篇创作一样,描写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传统文化心理的蜕变,作家从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中,发掘了时代思想冲突的焦点。

那种恪守土地,“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传统心理在农村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临着解体,人们恒定的传统文化心理正在悄悄地偏移,而作者着力在《腊月•正月》中塑造了一个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人物韩玄子,这就注定了这个形象必然的悲剧性。

●整个小说是把韩玄子作为一个传统道德的化身进行描述的,他集传统道德的优长和惰性于一身,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多重性格人物,然而只要仔细品味,他身上的那种所谓优秀的传统道德亦正是阻碍历史前进的惰性力。

无欲大度下隐藏着狭隘自私,光明磊落下潜伏着保守落后的封建意识,他是整个村镇传统的封建秩序的维护者和执行、监督者,他与新经济力量代表者王才之间的斗争,正体现着农村中守旧的封建卫道者与改革者之间的根本冲突。

作者以冷峻细腻的笔法解剖了韩玄子的具有时代悲剧特征的心理世界,并深刻地提示出,在韩玄子的那传统道德的外衣下,包裹的依然是一种狭隘、落后的小农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