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试技巧】2020高考地理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考试技巧】2020高考地理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考试技巧】2020高考地理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众所周知,高考文综试题是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部分构成,显然,其解题的技巧方法是有所不同的:解选择题好比“打蛇”——要打“七寸”,即要抓住关键信息,一举歼灭之;而做综合题则如“捕鱼”——要会“撒网”,即全面而准确地找到“得分点”。

有关综合题的技巧另卷陈述,下面重点谈谈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选择题通常用文字、数字或图形的形式来考查考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评价等多种能力。

这种题型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做题干(选择组题还有题首部分):由直接问句或不完全叙述句构成;另一部分叫做选项(也称为被选答案),它包括一个正确的答案和3个错误答案(也称为迷惑答案)。

一、选择题的置疑特点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势必增加选择题的迷惑性(每题中的3个错误选项即为迷惑选项)。

要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率,就必须熟知如下常见的置疑(设置迷惑)方法:1.混淆概念。

2.以偏概全或表述绝对化。

如:文后例3。

3.误联因果。

一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是选项内部的因果关系。

常见的误联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果倒置,一种是无因果关系。

4.正误同项。

选项由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所以迷惑性大。

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

5.肢不符干(异项)。

选项本身正确,但是与题干不符。

其迷惑度更大。

如:文后例1中的A B D三个选项均为异项。

6.无图考图。

与方向(方位、风向、洋流流向等等)有关的试题常常采用。

7.定式诱惑与变式迷惑。

即或利用定式思维习惯来设置陷阱,或利用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形式上的变化来增加迷惑度。

8.隐含信息。

把关键信息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以增加试题迷惑度,这是当今高考选择题最常用的置疑方法。

如文后例2“杆影长为零”就隐含了“该地就是直射点,地方时为12时”这样重要而关键的信息,如果只看表面信息就无法解题而陷入无限“迷惑”了。

例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A.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B.植被覆盖率低C. 破坏植被、不合理耕作(轮荒)、不合理开矿D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如果不认真看清提问的关键词“人为”,该题就不知道如何选,因为该题的四个选项都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A、B、D为自然原因C为人为原因,如果我们认真审题,看出题目问的是人为因素,那么就既易又快地得出正确选项C。

二、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解题能力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 提取有效信息选择题多为“组题”,通过题首提示,用若干个相关问题来考核一个完整的知识块。

题首提示可能是图像资料,也可能是数据资料或文字资料,答题时,不能忽略资料中的每一个已知条件(包括隐性条件)2. 运用提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推理。

3. 分析、说明成因高考题不一定考书本上的重难点,多数题是从解释或解决某实际问题的角度设计的,要求我们运用书本上分析重点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三、做题思路(一).审题:用较快的速度浏览资料(文字资料,图形)、题目和选项,看题目为了知道所考知识点,看答案选项可以缩小所考知识点范围。

对于读图题,要注意图名、图例或文字资料对图形的提示。

(它们一般位于图框外的周边或图框内的“四角”)(二).寻找关键词:这不仅是做地理选择题的技巧,也是做其他科目,其他类型题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又分两种:a:提问的关键词:要选出正确选项,首先要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通过提问的关键词会使得解题目的性强,不容易被选项所迷惑。

比如考到区位的时候有可能问的是自然因素,也有可能是社会经济因素,总之,看题要小心,不要让出题人的阴谋得逞。

如上面的例1。

b.解题的关键词:简单的题目容易判断答案,但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找出正确选项,必须准确、迅速的找出解题关键词,然后从关键词获取解题信息,这样解题思路清晰,答案也容易选出来。

例2: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该城镇学校旗杆影长为零,学校的地理坐标为A .125°E 30°NB. 115°W 23°26′NC. 117°E 23°26′SD. 115°E 23°26′N思路:1.审题,可以看出该题是求地理坐标,即当地的经纬度。

2.找关键词:该题关键词有夏至日、北京时间12时20分、杆影长为零这三个。

那么,先考虑哪个关键词呢?这题中,杆影长为零是解该题的最优先考虑的关键词,从这个词可以判断该地就是直射点,地方时为12时;又由夏至日推出直射点纬度为北回归线,符合要求的是B和D,又由北京时间12时20分(120°E的地方时)可以推出该地(地方时12时)与120°E相差不远,不可能是西经,排除B,最终得出正确答案(D)小技巧:①.找到关键词时可将关键词圈起来,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可分别圈起来,突出重要性,明确解题方向。

(除非整句话都很重要,不然不要将整句话都画出来,因为这样做反而显得没有重点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②.根据关键词所推出的条件可适当的在旁边写出如:……已知某经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根据这句话可以推出该经线经度为20°W,那就在旁边写上,有利于解题过程中利用到这个知识点。

(常用到的如地球自转方向,以及不是默认方向的经纬网东南西北方向等)③.学会画辅助图,对于比较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尤其是地球及其运动相关的题型,必须要学会通过画辅助图来解答,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什么类型的题画什么图,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多练多体会才会运用自如)如:9月29日,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北半球的昼夜状况是(),昼夜长短变化的趋势是(),未来一个月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选项略)看似很难的题目,但如果我们能够画出七点七线图(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图)在图上画出9月29日大概所在位置,很容易就得出答案:由图可以看出,该点 (M)在南半球,向要向南移动,向近日点(F点,公转速度最快)移动,所以答案是:南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三)、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

这些选项都要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怀疑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它处于肯定和否定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错的。

四、做题技巧:(一).直选法:题干→正确答案→选出正确选项。

适用于比较简单题目或部分地理计算题。

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对其它三个选项视而不见。

如例2,可计算得出结论直选D.(二).排除法:题干→四个选项→题干→排除错项和异项→选出正确选项。

如例2,也可把不符合题干的选项一一排除,最终确定正确选项D。

活用解题方法的目的: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目的是将题目的难度降低,答案也就容易推出。

排除法就具有这一奇特功效,对于绝大多数题目(比重为92.64451% 权威人士认证)用排除法绝对没错。

排除法常用在以下几种情况:A.生题或较复杂的题。

生题就是不太熟悉的题目,不太熟悉的选项。

看似不熟悉的题目,不一定都难,答案选项肯定有难有易。

所以,这种题绝对要用排除法,就算不能最终推出答案,那么经过排除,正确的几率也已提高。

思路:先捏软柿子(先判断容易的选项,再判断有难度的选项),拣出烂柿子(对于错误的选项,打个X,排除它),吃掉好柿子(选择正确的选项)原因:做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题的难度不一定是按先易后难来排,往往是难易题交叉,而选择题的答案选项也是这样,最容易判断的选项不一定放在第一个,甚至有时第一个选项就是最难判断的(这就是前面要求解题前先看题目、看选项的原因)。

如果不理会选项的难易特点,每题都是先判断第一个选项,那么就有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并且最终选的不一定正确(做难题会花费过多脑力导致脑子缺氧、脱线,对后面的选项也就无法清醒判断)针对这类型题目,先看四个选项中哪个最容易判断,如果符合题目,那就是这个选项;如果不符合,则再看剩下最容易的那一个选项,以此类推……这犹如行军打仗,敌强我弱,要想获胜,肯定先攻敌人薄弱之处,然后逐个击破,如果硬碰硬,肯定会吃亏;B.组合型或排序型题。

此类选择题的每个选项中包含不同的项目或者是项目相同但顺序不同。

解题时,往往不需要把每个项目都搞清楚,而是确定最易确定的1-3个项目就可以排除错误选项而确定正确选项。

如:2011眉山二诊第5题。

(三).辅助方法。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为了达到直选和排除的目的,我们常常用到推理法、计算法、反证法(对于表述绝对化的题目或选项可用此法。

即:只要举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反例即可说明该项错误)、特殊值法、图解或画辅助线等等方法。

在做题过程中,不一定是一题一个方法,有时一题会运用到几种方法,所以在做题过程中要结合题目来灵活运用方法(排除法绝对是解题的必用方法)例3.下列地区中,物体的日影永远朝南的是()A.南半球B.南回归线以南C.南温带D.南寒带本题“表述绝对”,其关键词是“永远”表时间;提问关键词“朝南”表方位。

可用特殊值法和反证法解之。

如:12.23.这天,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区外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其日影分别朝西北和东北,而极昼区(南寒带)日出正南,日影朝正北,所以可以肯定上述选项都不对,此题无正确答案。

若把题干中的“日影”为“正午日影”呢?以上的做题技巧,只能将题目难度降低,使得解题的思路清晰,从而容易选到正确答案,但技巧不能代表基础知识,不可能知道这些方法就能做对所有题目,关键还是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运用方法是否成功,这又决定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复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