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元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中体西用思想出现 (顽固派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甲午战争后
政 治
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维新变法运动 革命团体出现 义和团运动兴起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资本输出为主 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 展 康梁维新思想 革命思想 扶清灭洋思想 实业救国思想
八国联军侵华战 辛亥革命后— 完全沦为 争后 1949年
交往、联系、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 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全球化、集团化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 工业化、民主化、 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法制化、城市化、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科学化、理性化 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 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 大众化、生活化 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 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 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中 国 近 代 史
政 治
经 济
思 想
新民主主 义革命
1937—1945:日本全面侵华与中国的抗日战争 1945—1949:解放战争
历史知识就像一粒粒珍珠,我们先按 照别人把他们串起来的方式认识历史,并
且能解释这样串的合理性,这就是史观赋 予我们的视角。
一、认识多元史观
1、史观概念 • 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 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 ,它是史学的灵魂。 •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 会有差异,甚至对立。
学法点拨:多元史观 在历史高考中的应用
史观变式运用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 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 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 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归纳其纵向发展 的历程与特征。
方法二:以时间横向归纳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
1894 旧民主主 义革命
1919
1927
1937
1945
1949
1840—189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1894—191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9—192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与国民革命运动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
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现代化(近 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D E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 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 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 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 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主要史观
关键词汇
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传承、交流、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 碰撞、融合 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
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维新变法运动 革命团体出现 义和团运动兴起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资本输出为主 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 展 康梁维新思想 革命思想 扶清灭洋思想 实业救国思想
经 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东南沿海) 卷入世界市场 外资企业出现
通商口岸传教士传播文 化 睁眼看世界(林、魏)
文 化
点拨:本题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对中华 文明演进的影响。由题干中引号中内容,结合专制皇权中央 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可知,专制随历史进程不断加强。
史观变式运用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 有一点是不可必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 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从文明史观看
客观上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中国 从近代化史观看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 国的近代化进程。 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掠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 发展,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从革命史观看
史观运用之二
宏观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中国发展历程
从革命史观角度看: 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 的因素。 (总观点=外部冲击+内部蕴育) 2、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 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 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 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 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 沦为“洋人 的朝廷” ,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 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 式有其合理性。 (评析“外部冲击”) 3、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 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思想上,反 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 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评析“内部蕴育”)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 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 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史观变式运用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 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 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 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评析类答题模板 (1)材料观点: (2)我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
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面的等) (3)理由:我认为这个观点(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有 一定道理的但不全面的等)的理由是-----(列举史实等证据)
(4)小结:
示例一: 总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 烈变化。本人认为该观点正确。 分观点一:西方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
分观点二: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巴黎和会、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等。
分观点三: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等。
总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迫开始近代化 进程,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示例二
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民主革命)兴起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化起步,中国在西方侵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略下艰难地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
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交流、碰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撞、渗透、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国向近代文明 发展的过程
从社会史观角度看: 西方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呈现中西合璧、
矛盾、阶级、 斗争、运动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 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全球史观
土洋结合的特点
• (1)获取和解读信息——全面、准确的提取试题 所给信息中蕴含的隐性史观观点 • (2)调动和运用知识——运用合适的史观辨别历 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历史观 点 • (3)描述和阐述事物——运用多元史观客观叙述 历史事物、概括历史人物活动、描述和解释历史 事物的特征、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 • (4)论述和探讨问题——调动多元史观对历史问 题、历史观点进行判断、比较和归纳,并客观、 全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冲击——反应”模式材料 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 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 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 ,实际考核的却是多元史观的积 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 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 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
题目提供的
(2014全国.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练带讲
以练带讲。深化认识
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 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 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 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 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 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以上材料 反映的史观分别是( )。 A.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 B.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C.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