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教学评价反思课堂教学有效性

从教学评价反思课堂教学有效性

从教学评价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 形式化的、机械的课堂评价体系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对新课程的全面理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最大可能实现师生生命激情交流的课堂: [关键词] 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对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种现象的反思
现象一:评教者过于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教师过分追求“形似”,从而使教学的本质被异化、扭曲,“评价新课堂,要有新理念”,是如今许多中小学评教人员不成文的评教信条。

与之相适应,“教授新课程,要有新理念”也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的教育信条。

然而,许多人对“新理念”的理解浅尝辄止。

许多评课者评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课堂上有没有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有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是否“动”起来了?甚至有些还规定教师讲授时间不要超过多少分钟,如此等等,为了迎合评课者的“口味”,在许多观摩课、公开课乃至日常的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中为了达到某种效果。

讲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有的则提前布置课堂上要提的问题,或将问题与学生“一一对应”;更有甚者只让部分“好学生”进入课堂;为了追求“先进的教法”,竟然拋弃了讲授法,似乎谁“讲”谁落后……如此等等。

这样机械的、形式化的课堂谈何有效!
反思: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使原来
枯燥、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绝不意味着没有具体情景的课堂就不是新课堂,没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就不是新课堂,也绝不意味着创造情景就一定要成为新课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上述不合理的做法将内容与形式本末倒置,无疑是对新课程的歪曲理解,对教学本质的扭曲和异化。

现象二:过于强化“学生评教”的功能,课堂教学评价有失公允。

学生评教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兴盛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中国,学生评教“下移”到中小学,并被许多学校以为是教育的创新之举用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业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炒作”。

有报载,沈阳市某中学规定,如果一个教学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合格,那么该老师会在三天之内被调换。

北京某中学在实行教师聘任制后,学生们也成了老师的“考官”,学生给老师打分的比重超过了40%。

如此简单的思维,机械的做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反思:现实中,对学生要求越严格的老师、越负责任的老师越容易被学生“炒了鱿鱼”。

原因很简单:不管怎样,中小学生总是未成年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在很大程度
上具有片面性和不成熟性。

况且他们中好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怀有势利心理、儿戏心理、任性甚至报复心理,以此态度评价老师很容易失真,简单的以学生的情感好恶来衡量课堂的有效就显
得偏颇。

现象三:量化评价表一统天下。

作为工具性的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由于其具有易操作性、省时、省力备受评教者的青睐,因此在现今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评教者往往依据评价表中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相应的权重系数分项打分,核算总分,然后以总分去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程度。

反思:评价量化表很多内容描述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评课者常常听完课后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将表格各项给出分数,形式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将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课堂教学人为地“肢解”为各个要素进行数量化分析,以数字的简单相加来判断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本身就不怎么科学合理。

从系统论来看,整体的功效并不等于各部分功效的简单相加。

此外,在富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激情、创造性、灵感以及对学生的爱也是课堂教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而这些方面又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如果教师完全照着评价量化表的项目去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外在的、表面化的、形式化、机械化的东西,从而不能将课堂作为师生生命活动的有机整体,这样谈教学有效性未免显得僵硬。

二、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础。

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他对教育怀着深厚的感情,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向往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会自
觉自愿的,无怨无悔的追求教育的真谛,不断完善自我,力尽所能的提高教学效益,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从管理层面来讲,提倡教育家办教育,从职业角度说,非有志者不能成。

2 认真学习新课程有关理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对新课程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政策和形式的变化上,还应该加深对新课改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变革的理解,对新课程的真谛、使命与方法的把握,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只有这样才不会走人误区,才不会将提倡启发式等同于不要讲授法;才不会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推向极端,要求课堂每节要有“合作”、每节要有“自主”、每节要有“探究”等等。

徒有其表的“空壳”课堂何效之有?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牢牢把握住新课程灵魂的课堂。

3 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呼唤不拘一格的课堂。

事实上,不管什么样的课程理念,都要通过教学来实现。

而在本质上,教学永远是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养成良好个陸的特殊认识过程,它的核心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忠实于课改精神,体现课改理念,最大可能体现师生生命活动的激情交流的课堂,从这个意义讲,只要不虚度,不浪费,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