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易错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 (2017 •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 重义轻利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 (2016 •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 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 (2015 •山东文综• 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4. (2014 •上海单科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 《孟子》 B .《庄子》 C.《韩非子》D .《道德经》【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5. (2012 •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6. (2011 •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
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7. (2011 •广东文综•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 A B、D三项,故选C项。
【答案】C模拟突破1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 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即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2 •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A. 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B. 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C. 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D. 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答案】D【解析】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项错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历史形势的是法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这是孔子政治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故D项正确。
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A. 反对君主制度B.提倡君臣平等C.主张克己复礼D.批判无道君主【答案】D【解析】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维护君主权威,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力”,没有体现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礼”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意思是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无道对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对君也不能尽心竭力,故D项正确。
4. 《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在此荀子主张()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D.以礼为序、稳定社会【答案】D【解析】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荀子的礼的思想,没有体现法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重点强调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5. 《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答案】C【解析】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C项正确;注重伦理道德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项错误。
6. (2019 •河北石家庄模拟)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答案】A【解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
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
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辨”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
7. (2019 •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 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解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亲情,故D项正确。
8. (2018 •陕西师大附中预测卷)《孟子• 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答案】A【解析】 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 A 项正确。
9.(2018 •重庆名校联盟联考)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 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 A.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 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 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 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A【解析】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 项正确。
10. (2017 •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 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 )A. 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 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 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 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答案】B【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 根源,“吾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