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及继承中医儿科界的名医验方【名方】乳蛾解毒汤【组成】金银花15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锦灯笼6克,桔梗6克,甘草6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丹皮6克,赤芍10克,马勃5克,青蒿15克,薄荷6克,公英10克,黄芩6克。
【功能】解毒退热,散瘀消肿。
【主治】小儿扁桃体炎。
【用法】用水泡半小时,头煎煮沸8分钟,二煎煮沸20分钟。
频服,日1剂。
【方解】重用金银花、公英、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锦灯笼、牛蒡子、生甘草解毒退热,消肿利咽;辅以赤芍、丹皮、马勃凉血活血,化瘀散结;青蒿、薄荷芳香清透,疏风退热;佐用玄参滋阴降火,以防毒热伤阴,桔梗宣肺利咽,载药上锊∷?V钜┫辔椋?苟窘馊韧耍?錾⒅紫??沧嗥湫АH舳救炔怀??蛉仁⑷飧??探岢膳А9时痉焦笤谠缬茫?蠹燎褰猓?救饶顺 />临床应用:高热者酌加生石膏、羚羊角粉。
化脓者可选加僵蚕、蝉衣、全蝎。
热退纳呆,选加炒三仙、鸡内金、藿香。
药后大便稀,超过日三次者,可减牛蒡子,酌加沙参、芦根。
对乳蛾解毒汤进行剂型改革而研制的乳蛾解毒合剂,按照科研设计方案进行了130例临床试验,其中对照组30例。
结果试验组治愈率69%,总有效率93%;对照组(银黄口服液)治愈率20%,总有效率86.67%。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乳蛾解毒合剂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药效学研究表明,乳蛾解毒合剂有明显的退热、消炎、镇痛作用,还有一定的抗病毒抑菌作用。
毒理学研究表明,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名医简介】马新云,生于1919年,山东济南人。
现任河北中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常委,农工□□□党河北省委主任委员。
马氏生于中医儿科世家,尽承家传,后又于天津名医陈泽东、郭嘉之门下受教,1940年悬壶应诊,迄今50余载。
马氏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擅长治疗儿科疑难杂证,对心肌炎、肾炎、肝炎、哮喘、厌食等病有丰富经验,临证注重保护小儿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生命之源泉,凡病无不涉及气血,而气血的盛衰又以脾胃为转枢,故脾胃健旺,方安五脏。
马氏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实用中药学》、《中草药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主编《河北历代名医学术思想研究》(获全国优秀历史文献医学工具书铜奖),曾参加编写《中医儿科教材》和《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名医荟萃》,1986年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输入其治疗小儿肺炎\上感兼证、变证的经验,获科研成果奖。
【名方】和胃消食汤【组成】连翘12克,神曲16克,麦芽16克,山楂20克,茯苓12克,陈皮12克,川厚朴12克,砂仁5克,鸡内金10克。
【功能】和胃消食。
【主治】小儿厌食,脘腹痞满、胀痛,纳呆,嗳腐吞酸,恶心呕逆,睡卧不宁,大便干结,或便下酸臭,舌苔厚腻。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山楂为君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以神曲、麦芽、砂仁、鸡内金消食健脾以化陈腐之积,共为臣药,三药同用,消各种食物积滞;佐以陈皮、川厚朴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诸药配伍,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
本方药力较缓,有消而不伤胃、化而不伤正之功,临床近十年千余例临床观察,治疗厌食患儿有效率达90%以上。
按:厌食,古人称为恶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日久精神疲惫,体重减轻而言。
其因多有乳食不节,痰湿滋生,胃阴不足,脾胃虚弱,古人有云:“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若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可致病,故以消食和胃为法,使其病愈,待饮食增加,舌苔变薄,即可2日1剂,直至病愈而停药。
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者酌加石斛、扁豆、元参、太子参,不要用黄芪、人参补之过急,令其中满,反受其害。
故治厌食一证应以运脾消食为主,切不可妄补,以免变生他证。
【加减】腹痛、腹胀为食滞肠胃,气机不畅,加炒莱菔子5克以理气消胀;胃脘痞胀呕吐泛恶者为食滞中州,胃失和降,加枳壳4克、藿香6克、半夏6克以宽胸降逆止呕;身热而烦,舌红苔薄黄者为食积化热,加胡黄连4克以清热退蒸。
【病例】许某某,男,2岁半,于1988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2岁开始纳呆,厌食,时有腹痛、腹胀,嗳腐吐酸,口气臭秽,大便干结,2~3日一行,手足心热,虽多次服用“鸡内金散”、“大山楂丸”症情不减,且形体日渐消瘦,现体重11公斤,面色萎黄,皮肤松弛,舌偏红,苔黄厚,脉滑数,指纹紫在风关。
证属食积不化,胃失和降,故消导和胃为法,以和胃消食汤加减3剂而愈。
【名医简介】钱育寿,生于1923年,江苏常州中医世家。
幼承庭训,1939年肄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继又随父同高公习医,1943年起独立应诊。
现为常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曾任常州市第2~10届市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代表等。
钱氏从医50载,擅长儿内科,有较深的理论造诣、精湛的医术、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颇受病家信仰,名闻苏常地区。
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疹病、脾胃证、肺系疾患等的诊治经验丰富。
他总结的麻疹见形前五大特征用于发疹病的鉴别诊断、宣清降化法治疗外感咳喘、泻肝清肺法治疗百日咳、调气清化法治疗黄疸、疏和运化法治疗脾胃证等均有独到之处。
对许多疑难沉疴亦具慧眼,辨证精通,方药新颖而获显效。
先后撰写论文20余篇,在各级杂志发表或会议交流。
自1983年来,先后受江苏省卫生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举办儿科提高班近10期,学员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发展壮大我国中医儿科事业作出了贡献。
【名方】泻肝清肺汤【组成】天竹子10克,浙贝母10克,黑山栀6克,黛蛤散15克(包煎),地骨皮10克,炙桑皮10克,炙百部10克,炙兜铃5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3克,鱼腥草30克。
【功能】泻肝降气火,消肺化痰热。
【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用法】以水煎成汤液,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4次服。
【方解】百日咳即中医之顿咳,其痉咳期之咳嗽有特殊性:一旦咳起,则连声不绝,面目涨红,颈脉怒张,弯腰曲背,涕泪俱出,且有鸡鸣吼声,甚则呕吐痰食,始告平息;尤遇情绪激动,更易诱发阵咳。
分析病机,为肺蕴痰热,肝火上刑,此乃“木叩金鸣”之象,治当泻肝以降气火,清肺以化痰热。
不可用辛温宣剂,倘“宣”则气火越旺,痉咳更甚,火势炎剧则血络受损,易致眼部溢血,口鼻衄血。
泻肝清肺汤有泻肝火、清肺热之功。
清·严洁《得配本草》云:“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云:“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郁火”。
张景岳、王圣俞等医家宗亦云:“浙贝母、天竹子既能止咳,有又可清肝火”。
故本方以山栀、白芍、黛蛤散、天竹子、浙贝母泻肝降火为主;配地骨皮、炙桑皮、炙兜铃、鱼腥草清肺泄热,炙百部润肺止咳;佐生甘草泻火解毒,缓和诸药苦寒之性。
诸药合用,使肝火平、痰热化则肺气清,痉咳自止。
【加减】目红胁痛者,加丹皮10克、龙胆草5克,益增泻肝之力;咽红痰多者,加射干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清咽消痰;咳剧呕吐者,加炒竹茹10克、金沸草10克(包煎)降逆和胃;眼白溢血、鼻衄、痰中带血者,加侧柏叶15克、紫珠草15克凉血止血;小溲黄赤者,加泽泻10克引火下行;大便干结者,加全栝楼30克、火麻仁10克润肠通便。
【名医简介】王烈,1930年生,辽宁省盖县人。
王氏早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现为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委员、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吉林省和长春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和长春市中医儿科学会主任等职。
为吉林省劳动模范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被收录于《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和《中国当代医学专家集萃》等书中。
王氏临证擅长小儿肺疾之治,尤致力小儿哮喘的中医防治研究。
获有“小儿治哮灵治哮喘的研究”、“小儿止咳灵治咳嗽的研究”等8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参编《中医儿科学》等著作5部,发表小儿肺系病证研究论文60余篇,王氏有关哮喘等证治疗经验,分别载入多种医籍。
【名方】小儿止哮汤【组成】苏子15克,地龙15克,前胡15克,麻黄5克,川芎15克,射干10克,黄芩10克,苦参5克,白藓皮10克,刘寄奴10克。
【功能】止哮平喘,活血化瘀。
【主治】本方性偏凉,用于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热哮。
包括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
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为著,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双肺满布哮鸣音。
咽红、舌红、苔黄、溲赤、便秘。
【用法】两日1剂。
水煎两次,煎出液总量约300毫升(5岁量),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次50毫升。
【方解】本方系王烈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肺系之疾的有效方剂之一。
小儿哮喘发作的原因古往今来均认为系外邪及痰积互结、寒热错杂、致开降失司。
王烈几十年来研治小儿哮喘,认为小儿哮喘是“哮”及“喘”之综合征,其发作时以“气壅、血瘀、痰阻”为病理改变。
故立法制方在注意止哮平喘的同时,还要活血化瘀。
血活络自通,瘀自去,瘀去气可行,壅可散,痰自化。
“小儿止哮汤”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制定的。
方中苏子、射干、麻黄、前胡有通宣开肺、降气平喘之功;地龙有开肺解痉之力;苦参、黄芩、白藓皮有宣肺清热之效;川芎、刘寄奴、地龙有活血通络之用。
方中一宣一降、一清一活,配伍甚妙,使哮喘发作时所致气壅逆于上及血瘀之病理状态得以改善,邪去哮喘自止。
按语:哮喘一证发作时多本虚标实,本方喻意攻其邪,故喘平方即止而当补其本。
王烈此时多用自拟“防哮汤”调脾肾固本。
【加减】喘甚者重用苏子,加马兜铃;哮重着重用地龙;痰盛者加栝楼、葶苈子、胆南星祛痰平喘;久哮多瘀重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轻者用莱菔子以降气豁痰、消导通便,稍重者加枳实,干结者加番泻叶以盛者下之,清大肠而泻肺止喘。
【病例】患儿苏某,男,3岁。
病历号165。
1991年1月7日初诊。
罹患哮喘2年,年年皆作。
此次发病,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早晚尤甚,痰多难出,食欲尚可,大便稍干,小便略黄。
检查所见神烦,面微赤,口唇略青,舌尖暗红。
心音钝,节律整,心率106次/分,双肺满哮鸣音。
腹软,肝脾未触及,脉沉微数。
胸透双肺纹理增强。
白细胞8×103/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50%,淋巴细胞47%,嗜酸细胞3%。
诊断:哮喘发作期(热哮)。
治法:止哮平喘、活血化瘀。
拟小儿止哮汤,经治4日,哮喘缓解,咳减,有痰。
继服2剂4日,症状完全缓解,不咳,不喘。
改服自拟“防哮汤”连用4周,患儿状态好,体力增强,偶有外感,哮未作。
【名医简介】吴正石,生于1940年,江苏省昆山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其父江苏名医吴玉文的熏陶,196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贵州毕节工作至今,1983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班,受贵州名医袁家讥、王祖雄教授的精心辅导,从事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