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

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西文化比较与交际课程课程报告题目_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马奥学号***********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吴建兰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

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态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本民族的音乐。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

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中国素号礼乐之邦。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

中国远古时期就有吹奏乐器,商周时期出现编钟,敲打乐器,秦汉时期出现乐府诗,这些都是中国音乐,这些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出现和发展,直至隋唐的到来,中国音乐又有了新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历史时期经济生活发展鼎盛的朝代,在唐代,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丝绸,瓷器,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国音乐又发生了质的飞跃。

唐太宗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下的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中国音乐的古乐缶,筑,排箫,箜篌,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它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和宗教的需要。

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和国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教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代和唐代的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来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比如笛子,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代替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

现在再来说说西方音乐发展历史,现在所提及的西方音乐实际上是从十六世纪末开始,由其是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这一时期,音乐史上称为巴洛克时期。

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着重美学和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音乐以七弦琴作为音乐的标志。

西方音乐的发展一共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音乐,现代音乐,新世纪音乐。

十九世纪末,中国被迫开放南方沿海,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和乐器,广东音乐首当其冲,首先吸收西方和声方法,创造了新乐器扬琴和木器,发展了乐队合奏的音乐,至今广东音乐仍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中西音乐结合比较成功的典范。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

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

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

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

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

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

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

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

早在古希腊,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识的执着而著称于世。

在西方人的心日中,追求知识已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直接就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似乎除了追求知识的科学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的生存以意义。

之所以产生这些差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的制度不同。

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因而在当时来说,许多音乐都是以贵族上层为服务对象的,而反映的也是贵族的享乐生活。

但这也并不代表在民间也没有音乐可享受,并且这些音乐对我们来说更有研究价值,因为音乐向来是寄托思想情感的最佳载体。

而在西方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思想较中方而言更为开放,因而题材也相对广泛。

对于我们来说,要了解一个国度的音乐,必然要去了解其政治背景。

再次,中西方的地理环境不同,那么两者所歌咏的对象、方式自然而然也不同。

西方,以欧洲为代表的主要处于平原地带。

在中国,地貌形式则多种多样。

这也是中西方音乐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一直在说着中西方音乐是怎样怎样的不同,譬如近代音乐的摇滚乐,西方的摇滚乐,它产生的背景是美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开始稳定,美国的青少年不再追随父辈多愁善感的流行音乐,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不受压抑的流行音乐,用强劲的音乐来表达内心的不羁。

而中国的摇滚乐,最具代表的应属中国摇滚乐第一人崔健,他创作的第一张摇滚乐专辑一无所有开创了中国摇滚乐先河。

中国的摇滚乐不仅仅是西方的那种金属音,重鼓点,RAP来表达内心,其中更加入了温婉的民谣情歌,使其更加的中国风。

通过中西方摇滚乐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共通之处。

近代的音乐中,我最喜欢中国民谣乐。

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一系列都表现了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感情和强烈的民族气质和色彩。

中国民谣通常是缠绵悱恻的,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广受追捧的,而传唱度最广泛的应属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先在台湾兴起,因在校学生想要唱出属于自己的歌,从那时起,台湾民谣就一发不可收拾的风靡起来,之后传到了大陆,一直流行至今。

最为追捧的有童年,同桌的你,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白桦树,光辉岁月等等。

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名字,但是我们却熟悉那些旋律,我们欣赏的是音乐本身的旋律和给我们带来的感动。

与中国民谣相对应的西方民谣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特点,它们多为歌颂战争中勇敢的战士,生活中坚强的人们,还有就是通过民谣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西方民谣,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西方国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是他们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

说了这么多关于中国和西方的音乐,其实我想表达的就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其实是共通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音乐无国界,这句话是对中西方音乐的最好诠释。

但是,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对比,我们能看到的文化共性还是不少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或是意大利,热情是不可或缺的,对色彩的认识,对问题的看法,对未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这些都是文化的共性。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通过音乐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个性。

中国的文化历史是悠久的,它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含蓄内敛是中国特有的。

而西方的文化呢,确实是热情奔放的,它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喜欢直来直往,崇尚自由,善于发现自己,这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

其实通过音乐,中国的内敛,西方的热情奔放早已融合,不分彼此,可以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通过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我们了解到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它与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要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李秋华《西方音乐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斯坦利著、谢力听等译《古典音乐》许钟荣《古典音乐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