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性学习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分析

研究性学习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分析

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审批表课题名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课题指导老师:年月日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表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二)活动过程记录表(表三)课题组活动访谈记录表(表四)班级:班小组编号年月日(本表由课题组长安排专人认真填写)课题组活动实验记录表(表五)班级:班小组编号: 201 年月日(本表由实验者记录填写)课题组成员自我总结表(表六)课题组成员自我总结表(表六)课题组成员自我总结表(表六)课题组成员自我总结表(表六)课题组成员自我总结表(表六)课题组成员自我总结表(表六)研究性学习结题鉴定评价表(表七)课题组成员课题成绩评定表(表八)班级:小组编号:年月日研究性学习学期成绩报告单(表九)本页开始写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报告中西方音乐的比较与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

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一中西方音乐的比较从音乐的类型来说,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汉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官方”巩固其中心地位的政治性利益的“雅乐”;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的所谓“俗乐”,受汉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表现出鲜活灵动的特征:中国特有的“文人音乐”,以古琴音乐为典型代表,讲究“中正平和”,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其精神内涵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的意识倾向。

西方音乐,则自中世纪以来,“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是同时并存的两种音乐,其中教堂音乐占绝对优势。

自17世纪开始,“教堂音乐”、“宫廷音乐”和“剧院音乐”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迎合了西方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也满足了宗教礼仪和精神等不同侧面的文化需要。

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近代“音乐会”体制的形成,使音乐成为具有自足意义的艺术种类开始独立出来,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与意念得到了人本主义的体现。

由此,音乐的分类线完全依照自身的组合、编制和题材类型(交响乐、歌剧、室内乐、艺术歌曲等等)更加细化,音乐的“自律”地位最终完成。

20世纪中叶,工业化、都市化、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剧,使音乐体系的分类又一次发生变化:“流行音乐”异军突起,但鱼龙混杂:“民间音乐”的有限资源不断丧失。

从语言方面来看,音乐的语言特点,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民族语言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近年来,民族音乐学通过语言学的方法开始注意到在各种文化的音乐中,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之间所体现的差异与其语言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有着各自的音乐语法结构。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语法、句法等结构。

有关中西方音乐的语言结构,可以从表层与深层方面来进行比较与分析:表层结构方面,西方音乐的语音是“乐音”,中国音乐的语音是包含“含有声调或噪音的乐音”。

深层结构方面,无论是从音乐语言的语法结构、音乐语言的操作方式、音乐语言的感知方式等哪种角度来看,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突出的差异性可以概括为:开放型(中)——封闭型(西)。

比如中国汉语的语法结构“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西方的音乐语法结构“形式严谨”:在音乐语言的操作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口头的”,西方注重“书面的”:在音乐语言的感知方面,中国音乐是“感性的”,西方是“理性的”。

二应该避免的误区国际化音乐等于西方音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所达到空前的高度,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艺术趣味等事物层出不穷,使得西方一些国家一直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尤其是美国。

毋庸置疑,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高新技术方面,西方是先进的,而这种先进我们可以称之为占主导地位,并不能表明西方的就一定是“国际的”。

从“五四”运动时期,受到“全盘西化”理论的影响,有人一度认为西方的音乐理论,西方音乐技术,乃至西方的艺术趣味就是“国际化”的,一味的追求“西化”。

这种“西化”的倾向是以“欧洲音乐中心论”为理论依据的。

倾向于“西化”理念的学者认为西方音乐是最优秀的、最先进的,而中国音乐则是低劣的、落后的,把中西方不同的音乐文化分为“高级”和“低级”,其目的是使“西乐”取代中国的音乐,其结果会使世界的文化变成一种文化模式。

不可否认,西方是先进的,而我们不能只是追求,以至于成为西方音乐的附庸。

甚至丢掉本民族的精华,去盲从西方音乐,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独创自己的音乐有些人则为了推翻“全盘西化”,提出了“中国音乐文化自性危机论”,主张建立“中国传统音乐基因库”,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创造出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体系的“基本音乐理论(包括自己独特的记谱法和视唱练耳)。

以中国音乐语言的开放性操作为依据,进行“开放形式”或“开放曲式”的研究,等等。

其核心思想是要按照中国音乐传统故有的“中国特征”去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彻底破除“欧洲中心论”以及音乐价值判断中的“科学主义”和“单线进行论”。

转变心态,以中国和东方为参照去找西方音乐的“落后”。

笔者认为,时代的进步,民族的反战,并不是我们一定要重新开始做一些事情,而是应该在认识到先进的事物,不断吸收先进的东西,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发展。

三由比较及思考基于以上对中西方音乐的比较及研究,我们可以对学习西方音乐和探讨我国本土音乐的方法上作一些思考。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抄西方音乐,也不能一味推崇自己的音乐而否定西方音乐的一些先进艺术成果。

蔡仲德先生在《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人民音乐》1999年第6期)一文中就有上述观点,他认为:“中心是在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古代的中国音乐中心是如此,现代的欧洲音乐也是如此。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音乐首先实现了由前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所以包括中国音乐在内的其他音乐自然都要以它为中心,向它学习,在产生中国新音乐的当时是如此,在今天也依然如此(谁也无法否认,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提大音乐在总体上超过欧洲音乐)。

就此而言,欧洲音乐中心论是正确的,在今天也没有过时。

”但他同时也解释说:“承认欧洲音乐中心论是承认欧洲音乐的先进地位,向它学习,这与承认各民族音乐的相对价值,形成世界文化的饿多元格局并不矛盾,而以欧洲音乐为中心,向它学习,向西方乞灵是学习它对音乐的现代化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学习其有利于更充分表现人的灵魂的语言的美学思想,学习其有利于更充分地表现人的灵魂的方法、技巧、表现体制。

而不是学习欧洲音乐中的民族性”。

西方音乐的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它进入我国,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音乐,但我们要抱着洋为中用的目的,将学习西方音乐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只能枯燥地咀嚼别人吃过的东西,而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地进步。

我们没有必要用欧洲人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的音乐。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流露和表现,不同的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中国与西方的生活观念、民族文化及感情表达的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学习西方音乐不应该全盘照抄。

中国的民族音乐绚丽多彩,是十分宝贵和丰富的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力量的追求,有着深沉的音乐美,应该不断地发展传播。

但它也需要更好的方法、手段去发展它,需要更多的营养去丰富它。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西乐、中西融合,以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新音乐文化。

应该认识到,本土音乐传统的主体性就是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学习西方音乐是为了增加中国音乐的特色,催化中国音乐的进步,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民族音乐。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认真研究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深刻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

比如深入民间采风,寻求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承载着的审美习性化心理以及内在神韵,如谭盾所说:“当深入到民间的时候,那些直接的、朴素的碰撞会改变作曲家心中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民族的东西、传统的东西。

”在了解并熟知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后,就可以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和声、曲式技术,以及其完善的乐队编制,融入我国自己的民族特色,来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使我国的音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也使中西方音乐得到更好的对话,更好的融合。

因而,“本土与西方的对话是传统中国转向现代中国这一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近现代中国人为改善自身生存状态而做出的比人选择”“就音乐创作而言,本土与西方的对话就在于探索东瞻与西顾的视界融合,这就是继承与借鉴的协调统一。

”不同民族的音乐不同,根本性的问题是人种的不同。

人种的不同,大脑的运行方式有差异。

这个因素是决定性的。

文化的不同,历史条件的差异,这是一个次要的原因,这的确是一个原因,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这个因素被夸大了。

在比较中西音乐之前,必须先研究西方民族的音乐区别。

日耳曼民族的逻辑性非常强,这从他们的语言逻辑性最强中可以看出。

音乐与语言实际上相同的表达工具,但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故西方近代音乐是从日耳曼民族开始的,巴赫、海顿、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布鲁克纳。

日耳曼人几乎发掘和发展了音乐里的最主要的形式。

这和他们的民族思维有不可替代的关系。

法国人的语言比德国的略松散,但比西欧别的国家都相对严谨(未考虑荷兰、丹麦)。

法国人比较富有诗意,表现在音乐领域多具有诗人气质,圣桑、德彪西、拉维尔比才、弗朗克,法国有位柏辽茨,比较有名气,事实上比贝多芬、勃拉姆斯都有距离。

意大利人主要的成就在歌剧,威尔第、普契尼。

事实上,意大利人的思维是相当松散的,他们不具备交响乐的思维。

帕格尼尼是小提琴天才,交响乐似乎很少涉足。

当然还有英国人、东欧诸民族。

都有特点,比较感性。

应当指出,俄罗斯人具有与西欧民族截然不同的思维,从语言上,(他们有三十多个字母)、音乐上,柴氏自不用说,对于专业欣赏者来说,肖斯塔可维奇所表现的音乐与德国人是相差极大的,贝多芬用的基本上是大小调,肖氏似乎超越了,初学者根本听不懂。

西方音乐届有一个不成文的传说,创造交响乐不能逾越九,故贝多芬、布鲁克纳、都是九部。

舒伯特,也是九部左右(待考)。

但肖氏创作了十五部。

另外的一个人是斯塔文斯基,他的音乐与众非常不同,典型的俄罗斯风格。

当然还有普罗扩菲耶夫。

柴氏与拉赫玛尼诺夫代表了俄罗斯柔情的一部分,(柴作品很多)。

在西方音乐史上,马勒是个非常特别的人物。

他是犹太人,他具有特殊的直觉,他的音乐可以说站在所有日耳曼人的肩上。

记住,不要忘记瓦格纳,那是一个魔鬼,也是一个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