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常用辅助检查

临床常用辅助检查


QRS波
Q波:
主波向上的导联:q波应小于同导联R波 的1/4
时间:小于0.04S 坏死性Q波(异常Q波、病理性Q波)
QRS波
主波形态:
Ⅰ、Ⅱ、aVF、Ⅴ4~Ⅴ6导联主波向上
Ⅴ1~Ⅴ6 :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
时间:0.06-0.10s之间,<0.11s
ST段:
正常:位于基线上,可有轻度偏移 S-T段压低:不应超过0.05mv S-T段抬高:在V1、V2导联不应超过
第一部分 常用心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的定义
心脏产生的生物电通过组织、 体液传达到体表,再经过一定的仪 器所记录下来的一系列连续曲线。
心电图波形、波段的命名及测量
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 2.PR间期代表激动经房室结、希氏束 的时间 3.QRS代表心室肌的除极 4.T波代表心室肌的复极 5.QT间期代表心脏去极化和复极过程
心电发生原理
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除 极 ++
--
++
-+
--
+-
极化状态
开始除极
继续除极

--

++
--
-+
++
+-
去极化状态
开始复极 继续复极
-++
除极完成
++ --
极化状态
常用心电图导联
常规十二导联
胸导联
常用心电图导联
标准双极肢体导联
正极

左手腕

左脚踝

左脚踝
负极 右手腕 右手腕 左手腕
① P波规律出现,Ⅰ、Ⅱ、avF导联直 立、avR导联倒置
②P-R间期为0.12-0.20s ③频率60~100次/min ④同一导联P-P间隔之差小于0.12s 凡具备①、②条可确定为窦性心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 常见于:
• 生理:运动员、老人或睡眠情况下 • 病理:颅内压增高、病态窦房结综 合症、青光眼、低温麻醉、垂体或甲 状腺功能低下、洋地黄过量及应用β -受体阻滞剂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 特点:
1. 频率:<60次/min
2. 其他波形值在正常范围内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特点:
1. 频率:成人>100次/min
1岁以内>150次/min 1-6岁>120次/min
2. 其他波形值在正常范围内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 常见于:
• 生理:运动或情绪激动、过量烟、酒、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1. 以早搏形式出现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快速匀齐的
QRS波,形态为室上性
2. 频率为160-240次∕分左右
3. 常有继发性ST、T改变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1.以早搏形式出现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宽大畸形的 QRS波 2.节律整齐,频率约为150-220次∕分 3.有时可见正常节律的窦性P波
0.3mv,V3导联不应超过0.5mv,V4-V6和肢 体导联均不应超过0.1mv
T波:
形状:
方向: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10
U波:
电压:<0.05mv 方向:与T波一致 U波增高见于血钾过低
Q-T间期:
时间:0.320.44s
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 • 特点:
I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7s)
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v规律的P-QRS-T节律中出现QRS波脱落。 按脱落的特点分为: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 又称莫氏Ⅰ型 •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落(有P波,但 其后无QRS波),脱 落后的P-R间期缩短,然后 周而复始出现上述现象。
浓茶及咖啡
• 病理:发热、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
休克、心力衰竭、心肌炎、或应用肾上腺
素、阿托品、硝酸甘油等药物后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不齐
• 特点:
1. 同一导联P-P间隔之差>0.12s 2. 其他波形值在正常范围内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不齐
• 常见于:
• 生理:青少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症 • 病理: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
V6
左腋中线V4 水平处
负极
中 心 电 端
胸前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
P波:
⑴ 形态:钝圆形,可有轻度切迹,峰距< 0.04s
Ⅰ、Ⅱ、aVF、Ⅴ4~Ⅴ6导联——直立 aVR导联——倒置
⑵ 时间 :一般<0.11s ⑶ 电压 :<0.25mv(肢体导联);< 0.2mv(胸导联)
P-R间期
时间:成人约0.12-0.20 s
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
期前收缩
• 房性期前收缩 • 室性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
• 房性期前收缩
1. 提前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异 2. P-R间期≥0.12s 3. 期前P波后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大多正常 4. 房性早搏后多有一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 室性期前收缩
1.提前出现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间 为>0.12s,其前无P波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不完全性: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
完全性:
传导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 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来自心房的激动均 可下传至心室 • P-R间期≥0.21s,每个P波之后有形态正常的 QRS波群

标准双极导联的连接方式
常用心电图导联
加压单极导联
正极
负极
aVR
右手腕
左手腕+左脚踝
aVL
左手腕
右手腕+左脚踝
aVF
左脚踝
左手腕+右手腕
加压单极导联的连接方式
常用心电图导联
胸导联
正极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
V2与 V4连线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V5
左腋前线V4 水平处
II度房室传导阻滞(I型)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 又称莫氏Ⅱ型 • P波规则的出现、P-R间期固定不变、突然出 现P波后QRS波群脱漏 • 房室传导比例可为2:1,3:2,4:3,5:4
2.T波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3.室性期前收缩后有一完全性的代偿间期 4.有时可呈二联律、三联律
心房扑动
1.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且形态一致F波, 频率240~400次/min
2.QRS波群呈室上性型 3.房室传导比例为2:1-4:1,固定或不固定
心房颤动
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形态、振幅 不一的f波 2.频率350~600次/min。 3.QRS波群形态为室上性型 4.R-R间期绝对不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