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育模式变迁

生育模式变迁

中国生育模式的变迁摘要:传统生育观念的核心是“男婴崇拜”,由此所导致的生育观念,必然是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新时期的生育观念则强调平等与尊重。

它使得当代中国的婚姻家庭关系更加趋于理性和健康,日益成为个人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社会前进的强大平台。

生育观念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更新和演化。

关键词:生育观念传统变迁现代影响生育观念是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们对生育现象的认识和态度,它是人们在婚育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观念、道德、习俗和制度的综合。

它的核心是生育意愿,也称生育观,主要包括对生育子女性别的偏好,对生育子女数量的期望,生育的目的和意义,人们对生育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思维模式的总和。

人类的生育是与其婚姻家庭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的逐渐变迁,终极原因是在于经济即生产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思想观念的转换与更新则是直接的动力。

这些思想观念,表现在微观,就是个体的看法和观点;表现于宏观,便成为文化。

思想观念、特别是文化,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厚重的传统生育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历程延伸至今,它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

但是我们不能武断地讲传统的文化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我们也不妨将传统生育观念进行价值定位,在思索其对后世消极影响的同时,也探寻一些值得继承的东西。

一、传统生育文化概述从时间的角度而言,一些学者将生育观念分为传统生育观念和现代生育观念。

传统生育观念多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低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有关。

传统的生育观念具有“早”、“多”、“男”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多生多育、偏重男性后裔、养儿防老;从生育需求来讲,主要是为了满足传宗接代,情感需要,增加劳动力,增强家族势力和社会地位等。

(一)传宗接代传宗接代是中国最为传统的生育动机。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家庭则是典型的男权制家庭。

在家庭中,以男性为中心,以父系为世袭,女子婚后就由自己的父姓家族转入夫姓家族;家族的姓氏传递通过男性后裔进行。

这种父系家族制决定了承继祖业,传宗接代非男性莫属,只有儿子才可能传宗接代,女儿不能作为传后人。

其基本内涵是将父系的血缘承接下去,由祖传父,由父传孙,代代相传,这是一种随着父权制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观念。

(二)养儿防老这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考虑的生育目的。

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家庭经济的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

在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下,土地为家庭提供了绝大部分生活资料,男子是家庭生活的主要保障,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承继家业的文化传统和“诸子继承制”的财产继承制度,就决定了每个儿子都负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多子多福从经济角度看,在传统的农耕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占主体地位,它的特点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男子田间劳作,养家糊口,男性劳动力越多,便越能扩大生产,获得较好的收益。

从社会角度看,多子多孙标志着家族人丁兴旺,能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

一般说来,家族势力的大小是与子孙的多少成正比的,子孙越多,家族势力就越大。

(四)男性偏好在生育性别方面追求多生男孩。

传统生育文化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女儿只不过是一个陪衬,长大后要嫁人,祖先的香火只有靠男子来继承,只有男子才能顶门立户,才能使家族的生命得到延续,由此产生了重男轻女的生育偏好。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极其低下,反映在人们的生育行为上必然是重男轻女,甚至溺死女婴。

(五)早婚早育早婚必然出现早育,早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人口的增值,以实现传宗接代的历史重任。

历代统治者都制定了许多鼓励早婚的政策。

《新唐书?食货一》载:“(唐玄宗)二十二年,诏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

”历代统治者为了增加人口,也都规定了较低的结婚年龄。

政府支持和鼓励早婚早育,使早婚早育成为普遍的婚育行为。

而民间婚育年龄更早,男子十二三岁结婚已经被大多数人视为正常,娃娃婚、指腹为婚也屡见不鲜。

二、传统生育观念的变迁及原因分析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生育文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在婚育观念方面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更大的自主权,开始进入了新型生育文化阶段。

新型生育文化发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长于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初期,成长于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初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外来思想的传播,传统生育观念受大巨大的冲击,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生育观念的弊端,开始了在婚育和生产方面科学文明新观念的宣传。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妇女儿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通过宣传新型婚育观念,奠定了新型生育文化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为新型生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传统生育观念变迁的特征1.由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在现代社会,家庭的功能不再是为了接续宗族“烟火”,儿女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是家庭生活中天伦之和的幸福之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使劳动力的需求开始从数量的标准转变为质量的标准。

因此,家庭要将儿女培训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劳动者,其育儿成本也不断提高,其教育投入也不断增加。

2.由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的转变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的婚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摒弃了早婚早育的观念,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已经成为多数人的自觉选择,我国妇女初育年龄上升的事实就是人们婚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3.由男性偏好到性别平等的转变现代社会更能接受生男生女一样好,这是从子女价值上做出的评判。

男女平等和无性别偏好的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是现代社会性别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社会从总体上说,旧的宗法制度、宗法观念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女性完全能够“传后接代”,没有女性的生育参与才是真正的“绝后”。

从家庭角度看,女儿也是“养老送终人”、“家产继承人”、“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4.逐渐形成自愿不育观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生育文化影响下,我国也悄然出现了自愿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而且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不生育文化。

一项调查表明,传统的生育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丁克族正在京、沪、穗迅速形成,三市居民有21.0%的居民“赞成”和“比较赞成”“结婚但不要孩子”的观点。

(二)生育观念变迁的原因生育观念的变迁归根到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新的时代必然产生新的生育观念。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为新型生育文化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生育观念的更新与演进更是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

具体原因有以下: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历了短暂的体力型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很快就转变为质量型需求为主,减少了体力型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彻底打破了小农经济的家庭经营方式,家庭的生产功能开始弱化,甚至完全消失,形成了社会大生产,人们必须参加社会化生产,才能得到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不再是家庭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是能否被资本所吸收,即是否参与社会生产。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入工业社会后,不仅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社会化,而且养老也趋向社会化,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积累,实现自我养老,而可以不依靠子女,从而消除了养儿防老的观念。

家庭养老或保障功能的社会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代际互惠式的平衡以及反哺式的养老模式,建构了单向的、顺哺式的代际关系,其结果,相应地减少了父母对子女的经济依赖和心理依赖,最终便降低了人们对多生育的需求及弱化了人们的男性生育偏好。

3.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成了独立的经济个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好必须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所以,花在养育孩子上的时间就没有过去多。

市场经济在赋予人们越来越多的责任的同时,也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自由和选择的机会.三、传统生育观念的价值走向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厚重的传统生育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历程延伸至今,它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

然而在许多场合下,一提到传统生育文化,便将它作为阻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重大消极因素而加以批判,这显然是对传统生育文化简单化的一个偏激认识。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在此,我们也不妨将传统生育观念进行价值定位,在思索其对后世消极影响的同时,也探寻一些值得继承的东西。

(一) 消极影响首先,传统生育观念中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直至今时今日仍禁锢着许多人的头脑,其对国人行为及意识的影响已潜移默化而至根深蒂固,以致酿成诸多悲剧。

“重男轻女”、“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不科学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对出生性别比产生严重的影响。

其次,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多生儿子的一个思想源头。

它不仅会助长固守乡土的念头使人口迁移流动的难度加大而阻碍正常的人口经济、社会流动,还有可能使单一落后的农作方式牵制着青年人寻求更好的求生之路,阻碍了生活方式的改进。

(二) 批判的继承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要完全实现少生优生,同时提倡晚婚晚育和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目标和要求的确很难,其阻力主要来自于传统生育观念相对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滞后性,群众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首先,传统生育文化中也含有优生的成分。

在漫长的婚姻生活和生育实践中,古人也积累了许多关于优生的知识,即使只是感性、不完整的,但还是有一定价值。

主要包括:一是适当晚婚。

因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的早婚现象比较严重。

此外,传统生育观念中的养儿防老思想从一定角度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

在传统社会,主要是依靠子女实行家庭养老。

传统孝道所强调的子女对老人的“养”,首先要求子女在物质上赡养老人,其次也要求在“(物)养”的物质基础上做到“(心)敬”这一精神赡养。

但是受制于物质贫困的现实经济环境,其重点仍不得不落在物质之孝上。

这种“反哺”式的代际关系,“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成为社会规范,深深地渗入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养老文化的传统家庭伦理得以延续,是传统代际关系得以维持稳定的制度保障。

而在今天的社会,核心家庭日益增多,父母与子女间的纽带松弛了,出现交往减少、亲情淡化的趋势。

如此,父母摆脱了“养儿防老”的功利色彩,子女也摆脱了必须赡养父母的物质之累。

当代老年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供养,更多的是家庭亲情与子孙慰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