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件完整版
32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0-2岁 通过感觉学习(Learning through 5
senses)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图
示) 目的性行为(Goal directed activity)
33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38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Awareness of student thinking)
知识是建构的(Individuals ‘construct’ knowledge)
教学与认知阶段相适应(‘Match’ teaching to cognitive stage)
用不平衡激励(Use disequilibrium to motivate)
24
学习意义
准确了解学习者的问题 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预测和干预 结合实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25
课程参考书
1.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7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5.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 因而影响其准确性。
观察者宜注意:(1)每次观察不宜太广泛,最 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观察的行为 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 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 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
9
问卷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要求被试 对已拟订的问题进行回答,然后研究人员汇总 回答结果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23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0世纪我国出现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教育实 用心理学》。
20年代之初,廖世承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 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教科 书。
1926年,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 学概论》。
继廖世承之后,建国以前我国学者自己编著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的还有潘菽(1935)、陈选善 (1938)、肖孝嵘(1940)和艾伟等。
随机分配, 无关变量控 制
操纵自变量
18
学科产生、发展的简史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理论建设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教育心理学四方面成就:
主动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 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布鲁纳,1994)
7 – 11岁 多维思维(Two way logic) 守恒(Conservation) 分类(Classification) 排序(Seriation)
35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s)
11 – 15岁 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tico-deductive
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取样大,研究的被试 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由于样组扩大,可以抵 消一些中间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的统计处理 具有科学性等。
问卷法的缺点:
如问卷中题目的用语有时容易表露某种期待的答案; 被试对问题的回答常有猜测,不易真实;统计处理 较简单,难于进行质的分析等。
10
问卷法(续)
19
初创时期
特点是已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和 方法能够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理论与研究的积累不够充分,其内容多 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去解释教育问题, 研究方法也有机械主义和简单化倾向。
20
发展时期
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分支学科中与教育 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内容庞杂,缺少严格理论体系; 偏重于研究动物和儿童的简单心理活动,
reasoning) “科学”推理(‘Scientific’ reasoning) 青少年自我中心(Adolescent
egocentrism)
36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
认知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 认知发展阶段具有特殊性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7
皮亚杰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教育心理学则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 础,研究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主要是学校教 育情境)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个性 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同时也要研究教育者 的心理特征和影响,以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 教育过程中其他心理现象。
4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任务是 揭示人的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心理发展过程 的特征和动态。
1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 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 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 的方法。
实验是有控制的观察。 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3
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利 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 可以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 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 现象或学生的行为问题,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因此,必须依据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解决。
教育心理学不能孤立地研究个体行为,必须在 社会心理学水平上分析个体的各种行为。教师、 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生及集体的交往方式,影响 每个人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应充分体现 这些因素,必须充分应用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 论,提出处理这些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 高教育效能。
教育心理学的某些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 内进行,如关于记忆的问题,在实验室 可以利用电动“记忆鼓”考察被试学习 某种材料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情况。
14
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 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 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 既是主动创设条件,又是在日常生活中 进行,因此,它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研究 学生心理是最常用和最适用的方法。
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11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研究的 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的是个别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 上有困难或行为上有问题的学生。
对个案本人的有关资料,必须搜集齐全, 除学校现成资料以外,其他如教师、同学 的意见以及对学生的直接观察和与学生本 人的交谈,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15
相关
正相关 (+1.00)
(0.00)
负相关 (-1.00)
16
研究方法比较练习
研究方法 基本目的 实施方式 是否控制 描述 相关 实验
17
研究方法比较答案
研究方法 基本目的 实施方式 是否控制
描述 观察记录行为 观察、调查、
否
个案
相关 揭示变量之间 统计
否
的关系
实验
发现因果关系
操纵变量,
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21
理论建设时期
特点是内容日趋集中,逐渐突出教与学的 领域,
重视结合实际教育进行研究
22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 是美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桑代克在这本书的基础上, 扩大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
第一卷论人的本性, 第二卷论学习心理, 第三卷论智慧、疲劳和个别差异。
6
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个案法
相关研究 实验性研究
因果关系 控制
7
观察法定义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 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 变化,了解学生心理的研究方法。
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此法 观察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情境下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获得多方 面的资料,
2000 6.吴庆麟著:《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科分支学科丛书),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3 7.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 9.吴庆麟主编,胡谊副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
如通过观察,随时注意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或学 习的困难所在,作为辅导学生学习与调整教学方法 的参考,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反映,借此加 强或改进师生间的关系。
8
观察法特点
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 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 而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从而更深入 地了解它的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 adapting one’s current understandings (schemas) to incorporate new information
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形式运算阶段(Fo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的速度不相同( Rates differ ) 发展是有顺序的( Orderly ) 发展是逐步产生的( Gradual )
29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30
(一)皮亚杰的术语
认知(Cognition) ment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inking, knowing, and rememb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