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陆漂移到海洋扩张到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到海洋扩张到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地球自它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活动,沧海桑田、山河巨变。

最为神奇的是茫茫大地竟能象巨轮那样一漂千里,至今不息。

2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认为大地像“木筏”那样漂浮在水上。

1620年已有人注意到大西洋两岸轮廓可以相互拼合。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2亿年前全球各大陆曾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超大陆,又称…联合古陆‟,随后才分裂,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attachm ent=111130]大陆漂移魏格纳(A.Wegner)(1880-1930),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魏格纳受伤在医院治疗,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非常吻合,从而产生了大西洋两岸陆地曾在一起,后经裂开和漂移成了今天格局的想法。

他广泛收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

1915年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阐述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attachm ent=111131]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证据1:相邻大陆的边缘形态可以拼接魏格纳为证实大陆漂移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至今仍然是难以辩驳的铁证。

其中,大陆岸线的吻合是最吸引人的证据。

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1965年,人们曾根据大西洋最新海深图通过计算机对1000米等深线处进行拟合,发现两岸几乎可以完美无缺的拼接。

具有如此高的拟合度不可能是偶然造成的。

[attachm ent=111132]最初发现南美洲与非洲可以拼合[attachm ent=111133]后来已将各大洲拼合起来证据2: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更令人信服的是两岸相同地质年代的山系、地层或岩块都可以一一对应加以拼接。

例如挪威到苏格兰的加里东褶皱山系在北美东海岸再现;南非开普山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二叠纪地层可以拼合;非洲高原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在巴西重现等等。

这就象被撕碎的书页,不仅毛边可以拼接,连印刷文字都恰好齐整切合,显然就不是巧合了。

[attachm ent=111134][attachment=111135][attachm ent=111136]大西洋两岸褶皱山系的拼结证据3:古冰川遗迹的分布根据古冰川沉积物和冰川擦痕等证据,表明在2亿年前,目前位于热带、温带地区的南美、南非、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分布着大片古冰川遗迹,而北半球找到的却是热带植物化石,这样势必会作出南半球万里冰封,北半球郁郁葱葱不合情理的结论。

但如果按照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当时的大西洋和印度洋并未出世,而各大陆又联合在一起,并以南非为中心同居于南极附近,出现冰川自不足为奇。

[attachm ent=111137][attachm ent=111138]各大陆冰川分布不仅可以拼接,而且冰川流向合理证据4:古生物化石的分布魏根纳充分利用古生物学的资料来证实大陆的漂移。

由于相同的生物种不可能在相隔十分遥远的地点分别独立出现,它们应该起源于同一地区,然后再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但是,魏根纳通过对比发现,在远隔重洋的大西洋两岸许多生物种群却存在着亲缘关系,其中特别是那些根本无法远涉重洋的陆生生物群落,只有用“联合古陆”的观点才能得到圆满解释。

[attachm ent=111139]水龙兽,四足短矮,属于陆地生活的爬行类动物。

广泛分布于南美、南非、印度、南极等地。

它们不可能漂洋过海,只能通过大陆漂移而至。

[attachm ent=111140]在南美东部、非洲西部和南极洲2亿年前的地层中分别都找到同一个属种的‘中龙’化石。

它们是只喝淡水的小型陆生爬行动物。

无法想象它们可以游过宽阔的大西洋而互相沟通。

显然,他们应该曾经生活在联合古陆上,此后才漂移开来。

[attachm ent=111141]2亿年前的舌羊齿是生活在寒冷气候带的蕨类植物,但目前它的化石却遍布于南美洲、南非、印度、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等大陆的不同气候带上。

看来,只有用当时这些大陆曾经组成了联合古陆的解释才最为合理。

[attachm ent=111142]大陆漂移理论的沉浮大陆漂移说的问世,轰动了全球。

但后来发现,大陆漂移的证据虽然无可辩驳,却始终找不到大陆漂移的真正原因。

因此它曾一度沉寂了30余年。

直到20世纪60 年代,大陆的漂移终于在大洋深处找到了答案。

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诸多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再度复活起来,并且成为海底扩张说和板块学说的奠基石。

[attachm ent=111143]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魏格纳认为较轻的大陆硅铝层浮在较重的大洋硅镁层之上进行漂移,犹如冰山漂浮在海面上一样。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离极力和潮汐摩擦力。

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会产生自极地向赤道运动的离极力,推动大陆在径向上漂移,形成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那样的地形;而太阳与月球的引潮力不仅可以使地球自转速度减缓,而且可以产生强大的潮汐摩擦力,拉住大陆在径向上向西漂移,在美洲西部受阻形成巨大的海岸山系。

大陆漂移最初的解释:大陆硅铝层在大洋硅镁层上滑动。

日月的潮汐摩擦力产生使大陆向西的漂移力[attachm ent=111144]地球自转离心力分解出的离极力推动大陆在径向上漂移[attachm ent=111145]大陆漂移说的衰落大陆漂移说极大地冲击了当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海陆位置固定论”思想,因此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对和攻击。

在美国,甚至谁要是相信了大陆漂移,就当不了教授。

反对大陆漂移最重要的理由是魏格纳所主张的离极力和潮汐摩擦力实在太小,不足以驱动大陆作长途漂移,况且也很难理解大陆为什么能在坚硬的洋底上运动。

随着1930年魏格纳过早地在格陵兰探险遇难身亡,大陆漂移说也就被打入了冷宫。

海底扩张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洋地质调查取得许多重大成果,使得人们有可能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地表运动规律和海陆变迁的历史过程。

1960-1962年美国的赫斯(Hess)和迪茨(Dietz)基于对大洋中脊的发现;远离洋中脊的洋底沉积物年龄越来越老;以及岛弧、海沟地区的许多事实,在地幔对流说的启发下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实际上是新形式下的大陆漂移说,也是板块学说的重要理论支柱。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扩张说认为:洋中脊是海底扩张的策源地,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冷却后形成的新洋底向两侧推移。

老洋壳连同其上的沉积物不断被推向大洋边缘,扩张速度每年约几厘米。

如果在洋壳上方驮有大陆地块,它们将象传送带上的货物那样逐渐被载动而去。

在大陆边缘岛弧、海沟区,老洋壳向下俯冲、消减,连同沿途携带的洋底沉积物统统被带入地幔。

海底扩张运动反映了地幔内存在着环状对流圈,大约经过2亿年整个洋底将彻底更新一遍。

[attachm ent=111159]大洋壳与大陆壳的差异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而根据物质组成,地壳自上而下又可分为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

其密度分别为2.7克/厘米3与3.1克/厘米3。

大陆地壳主要是由此两层组成,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最厚地区可达60-70千米;但大洋壳缺少硅铝层,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最薄的地方只有1.5千米。

通常地形越高,地壳厚度越大。

由于两种地壳的存在,地球表面有两个平均高度的峰值,分别是约500米的陆地和-3800米的海盆,使地球上的板块活动可以形成。

而金星上只有一种地壳,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平均高度,不可能形成象地球一样的海洋,也没有板块活动。

[attachm ent=111160]地壳剖面[attachm ent=111161]地球圈层大洋中脊过去人们相信洋底是平坦的,就像巨大的“平底锅”一样。

19世纪,在铺设海底电缆时,人们发现大西洋中央却比两侧高出了许多。

1918年,德国科学家利用超声波回声测深仪发现大西洋中央明显变浅,宽度竟有1千多千米。

通过3年的测深表明,整个大西洋底潜伏着一条与两岸轮廓相似,巨大的S形中央海岭。

后来,人们又发现中央海岭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1956年,美国科学家根据回声测深资料,编绘了全球洋底地形图。

图上赫然呈现出一条横贯全球、首尾相连的中央海岭系统。

[attachm ent=111162]洋底地貌[attachm ent=111163]洋脊地形洋中脊地震活动大洋中脊轴部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

地震分布在中央裂谷内,也分布在横穿中脊的断裂带上。

震级一般不大,且为浅源地震,主要由于这里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强大拉张作用引起。

[attachm ent=111164]洋中脊火山活动洋中脊的火山活动限于脊轴1~2千米宽的范围内。

火山经多次喷发而形成火山链,与中脊走向平行。

其形态及喷发周期与海底扩张速度有关。

慢速扩张的火山链喷发是不连续的,可见枕状玄武岩,每5000~10000年喷发一次;中速扩张的火山链比较连续,常见席状玄武岩,每300~600年喷发一次;快速扩张的火山链是连续的,多半为席状玄武岩,约50年喷发一次。

陆地上的大洋中脊冰岛是洋中脊露出水面的部分,人们可以不必下海就能研究洋中脊地形。

冰岛斯凯弗塔裂谷,是全长27千米裂谷的一部分。

该裂谷于1783年爆发,8个多月的时间里喷出13立方千米的熔岩。

喷出的火山灰和气体造成冰岛75%的动物死亡,由此引起的饥荒造成1万多居民死亡。

[attachm ent=111165][attachm ent=111166][attachm ent=111167][attachm ent=1 11168]冰岛是洋脊唯一出露海面形成的岛屿,经常有玄武岩浆喷发,这是1973年喷发情景。

深海底洋中脊玄武岩浆涌出形成枕状熔岩。

洋壳的年龄利用深海钻探技术,从洋底钻取了大量的岩心样品,发现它们的年龄都不超过2亿年,相比之下大陆上测出最老的岩石可达38亿年,这说明洋底十分年轻,更老的洋壳已被深海沟吞没了。

而且,洋底年龄是以洋中脊为对称轴,向两侧有序地增加,最年轻的洋底都在洋中脊上,自那里向两侧,洋底的年龄逐渐由新到老排列。

而特别惊人的事实是沉积物的年龄与磁异常条带所预测的年龄完全一致。

[attachm ent=111169]全球洋壳年龄[attachm ent=111170]太平洋壳年龄[attachm ent=111171]太平洋地形磁异常条带洋中脊两侧通常显示出清晰的磁异常条带,它们正、负相间,两侧呈平行对称排列。

据古地磁学研究,地磁的南、北极曾不断发生过180°的周期性倒转。

在极性反向的年代里指南针将变成指北针。

人们据此制定了地质时期的正反极向年代表。

洋中脊不断上涌的岩浆在冷却时受到当时地磁场的磁化,显示那时的磁极方向,而且距洋中脊越远,地质年代越老。

这些对称排列的磁异常条带如实记录了磁极倒转过程,同时演绎了洋中脊不断向两侧扩张的历史。

[attachm ent=111172]磁异常条带磁异常条带的发现1962年,剑桥大学研究生瓦因和马修斯参加了深海考察,在太平洋洋中脊两侧发现了与海底地形无关的正、负相间的磁异常条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