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土地利用分析
摘要:土地利用分析是通过对现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从而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宏观战略。
咸宁市位于湖北的西南部,该市的环境优美,气候湿润,再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温泉大面积分布,气候的优势使其成为有名的“桂花之乡”。
所以要打造独一无二旅游城市“香城泉都”对于其土地的合理利用规划是极其重要的。
用咸宁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环境公报、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引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土地综合程度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的关联度,从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程度
关键字:土地利用,咸宁市,合理规划
正文
1.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①人口流动是当代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
问题,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人口流动问题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已成为新世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热门课题。
湖北省咸宁市地处鄂东南,辖4县1市1区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270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中下游。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大军。
②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模型,对咸宁市1999年~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1999年~2010年, 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处于快速上升的态势,而生态环境效益却呈现出在波动中稳定上升的趋(2)总体上看,12年间,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耦合度
在协调发展与低级共生之间交替出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经历了由协调发展、低级共生到协调发展的阶段,除2002年~2005年处于低级共生阶段外,其余8年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从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实现咸宁市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土地利用效益
指土地利用活动所取得的各种有用成果的总称[1],由社会经济效益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效益子系统两部分组成[2],两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之中.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趋势将成为今后几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分析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总面积1501 6km2;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处为大幕山灶背岩,海拔954 1m,最低处斧头湖,海拔18m;主要山脉有5条,均属于幕埠山系北翼余脉,盛产松、杉、楠竹;主要地表径流70余条,总长567km,全面积是974983.94公顷。
1999年全市总人口276,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0.26万人,非农业人口75.99万人,人口密度280人∕平方公里。
咸宁山区资源环境的特点:
1.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本区属于幕阜山向江汉平原的过度地带,地势南高北低。
由幕府山脉向长江流域呈波形递减,即中山,低山,丘陵逐渐过渡到临江滨湖平原。
由于受新华夏褶皱构造影响,发育成一系列断层,后又经河流长期侵蚀,形成陵谷平行相间、山谷盆地交错的地貌类型特征。
2.光、热、水资源较丰富,时空分布不均匀
本地区年平均降水1500mm~2000mm,多年平均降量为190.4亿立方米,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一是降水量区域性差异大,趋势是由北向南递怎,东南大于西北,山区大于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的规律,二是降水季节分布差异大,一年中降水趋势是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很大比例。
鉴于咸宁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因此对其土利用要做到因地制宜。
3.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时序性特征:①咸宁市土地利用信息熵波动变化不明显,均衡度和优势度变化也不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缓慢向均衡发展,在这段时间内,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这是由于咸宁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和改进方面发展比较缓慢,受咸宁市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②咸宁市土地利用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的波动幅度不大,存在细微的波动变化,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波动经历两个阶段:1996年~2001年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值上升阶段,该阶段是咸宁市尝试发展农业经济的时期,变化幅度比较大的是耕地,其他农用地和交通用地;2002年~2005年是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值下降的一个阶段,该阶段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平稳而缓慢的增长,耕地面积增长加快,生态环境方面有所改善,变化
幅度较大的是林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
咸宁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也很明显,根据不同的区域呈现不同的差异。
4.土地利用程度及效益分析
采用1996~2005年咸宁市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库,运用信息论的信息熵原理,对咸宁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因子。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果,规划目标的确定
咸宁市土地利用现阶段已取得比较喜人的成效,但是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规划目标单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
现有规划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强调土地的资源属性,忽视了土地的资产属性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做的问题,规划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全面保障要求不相适应。
以耕地保护为核心,遵循以有限供给制约建设用地需求的原则,目标单一,与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提供全面的土地保障有一定距离。
2.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与咸宁市土地适应性不相符
咸宁市处于幕阜山系和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南
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多山地丘陵,山地、岗台地、丘陵占全区面积的76%,土地利用差异性大,限制因素
多。
农业用地的地域分异明显,土壤质地以红壤为主,养分水分易于流失,土地适宜性差,有机质含量低。
后
备土地资源有限,多为荒草地、裸露地和裸岩石砾地及
部分水域中的未利用地。
3.土地格局零散,布局不合理
农村居民点规模过小,分散零乱,占地较多,基本农田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
参考文献:
《湖北农业科学》宋成舜郝汉舟刘成武 2010.第三期
《安徽农业科学》陈志胡勇刘成武 2007. 第26期《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温利华史志华王天巍蔡崇法2008年.第3期
《华中师范大学》田向南 2012年
《咸宁市咸安区总体利用规划》 2006~2020年,咸宁市咸安区人民政府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