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综述
[4 ]
。
2
卫星通信中常用的抗干扰技术
目前, 卫星通信中常用的抗干扰技术有天线抗
干扰技术、 扩频技术、 星上处理技术、 自适应编码调 扩展频段技术、 无线光通信技术、 限幅技术 制技术、 等, 这些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2. 1 天线抗干扰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 空域, 很容易 受到干扰, 所以抗干扰的首要目的是实现灵活的 、 优 化的卫星覆盖, 使卫星接收天线最大限度接收我方 “零化” 信号, 同时 敌方干扰。 天线抗干扰技术是卫 星通信中最常用的抗干扰措施, 包括自适应调零、 智 能天线和相控阵天线等技术。 自适应调零的原理是: 在星上采用大型的、 具有 多波束的接收天线, 组成一个赋形的天线照射到某 一区域, 当卫星检测到干扰时, 自动将干扰方向的点 波束关闭, 从而达到抗干扰的目的。 利用自适应调 使 零多波束天线可以在干扰源方向产生深度调零 , 干扰信号的电平减小 25 ~ 35 dB 。 美军“军事星 ” ( Milstar) 上 增 加 了 8 副 点 波 段 天 线, 其中 2 副为 MDR( 中数据率 ) 调零天线, 天线可自动调零, 消除 干扰
[5 ]
1
卫星通信系统面临的干扰
卫星通信系统的信道非常脆弱, 容易受到干扰
[2 ]
。
和欺 骗 的
[3 ]
。目 前 的 干 扰 手 段 和 方 法 是 多 种 多 样
各种通信干扰既有一些物理上的共性, 又有很大的 特性差异, 对通信信号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因 为了确保通信能正常进行, 不能仅简单地采用一 此, 种或几种处理手段, 而必须综合采用多种抗干扰措 施。
2011 年第 39 卷第 3 期 · 114· 现代防御技术
是为对抗干扰方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控制 、 攻击微 波电磁频谱, 以提高空间信息系统的生存能力所采 取的反对抗方式和措施。抗干扰的目的是尽最大的 努力抑制敌方对我方空间系统信息获取 、 传输、 处理 和分配等能力的攻击, 以有效的措施保障空间信息 通信卫星承担着提供通信保障 系统的安全。总之, 的任务, 必须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因此深入广泛 地研究抗干扰技术, 提高它的抗干扰能力和抗毁性,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卫星通信的通信路径包含上行信道、 下行信
道和星间信道 3 个部分, 因此卫星通信系统面临的 干扰包括对卫星通信上行信道的干扰、 对卫星通信 星间信道的干扰及对卫星通信下行信道的干扰 1. 1 对卫星通信上行信道的干扰 在对卫星通信上行信道的干扰环境中, 通信接 收机在卫 星 上, 通信发射机和通信干扰机在地面 ( 海面) 或接近地面( 大气层以内) 的空中, 电磁干扰 车载和舰载移动式干扰 源包括陆地固定式干扰机、 机、 机载干扰机和干扰卫星。对上行信道干扰时, 为 在通信发射机的输出端取得 1 : 1 的干信比, 干扰机 的有效辐射功率要比通信机的有效辐射功率大成千 上万倍。通信方可以使用跳频、 扩频等手段相对于 干扰信号取得几十 dB 的功率优势。 卫星接收机可 以应用天线自适应调零技术反干扰, 使干扰效果进 一步降低。 1. 2 对卫星通信星间信道的干扰 在组网的卫星通信中, 为实现环球通信, 通信卫 星间必须有星间通信信道, 星间通信一般采用窄波 束的微波、 毫米波, 干扰通常发生在星间通信的收发 路径上。抗干扰措施除扩频、 跳频外, 还有很强的通 信天线方向图可选择。 1. 3 对卫星通信下行信道的干扰 在对卫星通信下行信道的干扰环境中, 通信发 通信接收机和通信干扰机在地面 射机在卫 星 上, ( 海面) 或接近地面( 大气层以内) 的空中, 电磁干扰 源包括干扰卫星和机载式、 飞航式、 伞挂式干扰机。 干扰源对于卫星转发器, 干扰距离在视距以内, 通常
doi: 10. 3969 / j. issn. 1009086x. 2011. 03. 024 中图分类号: V474. 2 ; TN97 文献标志码: A 086X( 2011 ) 03011305 文章编号: 1009-
Prospect of Antijamming Techniques in th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
( 1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5 ; 2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12 )
摘要: 卫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提高卫星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 综述了现有卫星通信系统常用的抗干扰技术 意义。通过分析卫星通信系统面临的各种干扰类型 , 特点和国外的发展现状, 包括天线抗干扰技术、 扩频技术、 星上处理技术等。讨论了卫星通 的原理、 信抗干扰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关键词: 卫星通信; 抗干扰; 扩频
[6 ]
。
智能天线( smart antenna ) 是根据实际无线信道 环境( 包括干扰 ) 变化实时自动地改变天线方向图
· 115· 柴焱杰, 孙继银, 李琳琳, 等: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综述 从而使本身性能保持最佳的一种天线系统 , 一个智 能天线可同时抑制来自不同方向的多个敌方干扰 , 使信干比提高几十 dB 。智能天线抗干扰的原理是: 利用敌我信号在幅度、 编码、 频谱或空间方位的不同 特征, 通过信号处理器对各阵元进行自适应加权处 自动控制和优化天线阵的方向图 , 使天线的增益 理, 在我方信号方向上保持最大, 在干扰方向增益最小, 实现空间滤波。主要由 3 部分组成: 天线阵列、 信号 通道和自适应信号处理。天线阵列由按某种规律排 列的单元天线( 或称阵元 ) 构成, 阵元间隔应小于相 干距离。信号通道则为每个阵元的空间感应信号提 A /D 供物理通道, 在信号通道中可进行放大、 变频、 ( D / A) 转换等处理。 自适应信号处理由波束形成 网络和自适应算法构成, 是智能天线的核心部分。 智能天线在抗干扰方面的潜在优势表现在快速定 位、 快速跟踪, 瞬时测频, 较高的隐蔽性和保密性等 方面, 并且在电磁兼容要求方面, 智能天线的应用亦 能增加单位空间中可容纳的电子设备数量
0
引言
卫星系统因为具有覆盖范围广、 传输质量好、 部
署迅速、 组网方便等特点, 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具有 特别重要的实用价值。美国已建成国防卫星通信系 统、 舰队卫星通信系统和空军卫星通信系统 , 承担着 70% 以上的远距离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 确保了美 国驻世 界 各 地 武 装 力 量 的 近 实 时 指 挥 控 制 和 管 理
干扰信号到通信接收机 比通信距离小 10 到几百倍, 的传输损耗仅为通信信号的 1% 至 1 /10 000 。 因 在功率和距离方面容易取得较大的优势 , 但在覆 此, 盖面和信号辐射方向上通常处于劣势 。地面站可采 用旁瓣遮挡技术或综合抗干扰措施排除各种类型的 干扰。 除以上干扰形式之外, 一般无线通信系统中的 这些干扰可 干扰亦可被应用于卫星通信的对抗中, 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其形成方式可分为欺骗式干 搅扰式干扰和压制式干扰; 按其引导方式可分为 扰、 定频守候式干扰、 连续搜索干扰、 重点搜索干扰、 跳 频跟踪干扰、 扩频跟踪干扰和转发式干扰; 等等
[7 ]
把展宽的扩频信号还原成原始的信 频码序列解扩, 息。直接序列扩频抗干扰技术由于提出较早, 理论 较成熟且易于实现, 因此在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中 广泛采用, 获得深入研究。 早在 1966 年, 美国的第 1 颗军事通信卫星 DSCS I 就使用了扩频多址技术。 美军目前正在使用的 Milstar、 租赁卫星 LEASAT 和 舰队通信卫星 FLTSATCOM 系统也采用了直接扩频 和星上解扩技术。为克服直接序列扩频在强干扰情 10] 况下的低 SNR, 文献[ 提出了使用训练队列将输 出信号进行盲处理的算法。 跳频通信是收发双方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按照 预定规律进行离散变化的通信方式, 即通信中使用 的载波频率受伪随机变化码的控制而随机跳变 。从 , “跳频” 实现方式来说 是一种用码序列进行多频频 也是一种码控载频跳变的通信 移键控的通信方式, 系统。从时域上来看, 跳频信号是一个多频率的频 移键控信号; 从频域上来看, 跳频信号的频谱是一个 在很宽频带上以不等间隔随机跳变的信号 。跳频控 制器为核心部件, 包括跳频图案产生、 同步、 自适应 控制等功能; 频合器在跳频控制器的控制下合成所 需频率; 数据终端对数据进行差错控制。 跳频通信 因其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 作为扩频通信的一种, 性而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中。对跳频系统的限制在 于频率合成器的高速转换而无杂波产生, 其一项重 要参数是频率的跳变速率, 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跳 频通信系统抗跟踪式干扰的能力, 因此跳频技术一 直向更高的速率发展。 由于卫星工作频带很宽, 为 通常要求地面设备 了在不同的转发器内都能工作, 必须覆盖 500 MHz 以上带宽, 要在如此宽的频带内 实现快速、 精细的跳频, 难度很大 2. 3 星上处理技术 星上处理可以使上、 下行链路之间去耦, 减少或 消除上行干扰对下行链路的干扰作用, 同时设法避 免转发器被推向饱和。 星上处理技术包括有: 星上 信号解调再生、 解跳 / 再跳、 解扩 / 再扩、 译码 / 编码、 速率变换、 多波束交换、 智能自动增益控制 ( SMART AGC ) , 以及多址 / 复用方式转换 ( 如上行 CDMA 或 FDMA 变换成 TDMA ) 等等。 在美军 Milstar 卫星系 统中, 上行采用 FDMA 和全频带跳频, 下行采用 TDMA 和快速跳频。这样可充分利用行波管放大器的 功率, 功率的增加可减小用户端的天线尺寸 , 上行的
CHAI Yanjie1 ,SUN Jiyin1 ,LI Linlin1 ,HU Yin2
( 1. The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College, Shaanxi Xi’ an 710025 ,China; 2. The Second Artillery Command College, Hubei Wuhan 43001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