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传学: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3、形象学中的套话: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她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是一种文化的概括缩影。
4、形象学: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它的特点包括一,此种异国形象,不只是作家个人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二,“形象”具有虚构性,它不追求真实客观,往往是一种夸饰、曲解、想象。
三,“形象”具有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
7、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8、题材研究: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这是德法学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具体又可分为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和同一或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
9、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在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文学理论,无论是概念、原则、还是思路、方法等都各不相同。
但是,人心、文心的相通,又使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研究它们的同和异,对于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0、媒介学: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他研究的重点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异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过去的。
11、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结合实例分析,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答:“创造性叛逆”术语最先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
所谓“创造性叛逆”是指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一种再创造行为,即文学翻译采用本国读者所能接受的形式.并对所要表达的内容加以改造变形。
这种创造性叛逆,体现在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三个方面。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是指他们的个性化翻译,误译、节译、编译、转译、改编等。
读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读者又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并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也进行一次再创造。
同时受到接受环境的影响。
积极:译者能有效的呈现出译者的鲜明个性,有助于迎合译入国的风俗习惯和读者兴趣,同时考虑到译入国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上的需要。
读者的再创造是的读者能够充分的以他自己的方式,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
而接受环境能够考虑到译入国所处的客观环境。
如小仲马的《玛格丽特》在法国文学中地位不高,但其中文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却是轰动中国。
消极: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译者没有充分考虑到,而主观臆断的歪曲了原著中的内涵。
读者在没有读过原著的基础上,创造性叛逆可能会误导了自己的解读。
例:英《牛虻》在文革期间被禁。
5、主题和母题之间的区别,结合例子
答:1、概念上,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狭义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的主旨、作家创作意图、中心思想等。
2、数量上,母题数量有限,而主题数量上是无限的,不同的母题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主题,可以说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最基本的成分。
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主题,但他们蕴含的母题却总是那么几个,爱与恨,生与死,聚散与离合,喜怒哀乐等。
3、特征上,母题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反复出现,并且不具任何主观色彩和倾向性。
而主体更多的是主观产物。
例如:伊索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
母题:“农夫救蛇反被蛇咬”主题:“怜惜恶人应受恶报”、或“即使恶人遭难也不应对他怜惜”,或“恶人的本性并不因受到怜惜而改变”等等。
3、形象学套话的含义:“哲人王”、“付满楚”、“洋鬼子”
答:套话是……。
哲人王:通过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研究,西方人发现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哲人—孔子,是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创立了一个开明的君主政体。
四书五经赋予中国皇帝以贤明、旷达,使他们用知识、用爱而不是用暴力来治理国家和人民,于是一个西方关于中国的正面套话“哲人王”便诞生了,并成为西方“中国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付满楚:最充分体现“黄祸”论调的文学人物是“付满楚”(也有人译为“付满州”),他几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最初出自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之手,成书之前首先在英国杂志上连载,受到关注。
1913年,罗默发表了小说《付满楚博士的秘密》,付满楚成为英国人耳熟能详的角色。
罗默一生写了很多关于付满楚的小说,包括13部长篇、3部短篇和1部中篇。
付满楚邪恶、凶残,令人恐惧而又充满诱惑。
“洋鬼子”一词是自19世纪下半叶起国人对日本、欧美等外国人的统称。
起初,“鬼子”称谓并不含贬义,它开始于广州,广东人把夜以继日地做生意的英国人叫做“鬼子”,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在晚上活动。
但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入侵,“鬼子”一词逐渐有了贬义,成了妖魔鬼怪的代名词,如“洋鬼子”、“红毛鬼子”等。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鬼子”逐渐成为对日本士兵的专用套话。
对“洋鬼子”这一套语的历史溯源和追问,它使我们对这个“似懂非懂”的历史名词背后隐藏的漫长的历史情感接受历程有了总体的把握,从而又能挖掘隐藏在这一名词背后中国人的喜怒好恶。
8、《灰阑记》题材研究
答:《灰阑记》故事来源,基本情节:讲两个妇女为争夺一个孩子打官司,双方各自声称自己是孩子的生身母亲,智慧的或万能的“仲裁者”利用伟大的母爱真情,察言观色,终于判明是非,把孩子判给具有母爱的真正的母亲。
《灰阑记》谱系:印度《佛经》、希伯莱文的《圣经》、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元代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现代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高加速灰阑记》、当代日本系列动画片《聪明的一休》、
9、比较诗学中“诗可以怨”和“痛苦的解脱”的比较
答:中西文论都一致肯定痛苦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痛苦是创作的动力,表示痛苦的诗篇较之欢娱的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可以怨”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主张,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刘勰的“蚌病成珠”,乃至钟嵘的“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韩愈的“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说的都是痛苦对作家创作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西方文学理论同样认识到痛苦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因为有了不可派遣、无从逃避的生之痛苦,才从事艺术以求解脱。
福楼拜认为,与珍珠是牡蛎生病所结成的一样,文学创作是作家更深层的痛苦的流露。
尼采则有一个绝妙的比喻,说痛苦使母鸡和诗人咯咯。
弗洛伊德也认为幸福的人不会幻想,诗是欲望未得到满足的表现。
简言之,中西理论家都认为最动人的诗是表现哀伤或痛苦的作品,他们在说明这一点时不仅看法相近,而且取譬用语也常常巧合。
不过,对东西方艺术家和理论家来说,痛苦的内涵却不尽相同。
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用世之心不得实现。
这一点在屈原的《离骚》中已有体现。
《离骚》自述其创作原因为“疾王听之不聪也,馋限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固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对“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政治现实的批判,洋溢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正直和人道。
而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则更多的是“欲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很多诗人在诗中所宣泄的痛苦是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1、影响研究影响实现应具备的要素(采用梵.第根)
答:影响的实现主要有以下五种要素:1、影响者的条件:要有释放能量。
2、接受国的条件之一:社会环境。
3、接受国的条件之二:艺术传统。
4、接受国的条件之三:时代机遇。
5、被影响者内在条件:个性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