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深圳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与空间发展研究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与空间发展研究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与空间发展研究目录前言1第壹章深圳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2壹、全市基本概况2二、特区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特征3三、特区外建设用地的现状特征4第二章96《总规》实施的绩效评价8壹、96《总规》对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作用8二、96《总规》对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指导作用11三、96《总规》对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引导作用12四、96《总规》对下层次规划的指导作用14五、96《总规》实施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16第三章对“十五”计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的认识17壹、“十五”计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17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需要深入和细化的内容17第四章规划期(2000~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18壹、特区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18二、特区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18三、全市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及各项指标预测21四、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模的确定22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策略24壹、未来五年全市建设用地发展目标和思路24二、主要用地的发展策略25第六章、规划期内城市建设用地计划27壹、特区各类用地建设计划27二、特区外各功能组团建设用地发展计划和重要项目31第七章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37壹、加强各层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37二、调整特区外的行政区划38三、改革财税体制和调整政府投资方向39前言城市建设用地构成了城市用地的主体,这也使得对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成为本次总体规划检讨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壹。

本专题研究按照此次工作的总体思路,采用如下的技术路线:通过现状调查分析、《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下称96《总规》)的实施评价以及对“十五”计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目标的分析,确定规划期内建设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发展策略和建设计划,且提出保障这些策略和计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研究必须建立在准确详实的现状数据基础上。

本报告所采用的深圳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数据成果,是通过如下途径获得:以已经编制完成和正在编制的特区内各分区规划、法定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特区外各镇镇域规划的现状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国土规划局2000年的土地详查资料和2000年底最新的卫星影像资料,通过和各分局规划科、各镇国土所合作进行图纸和数据核对工作以及大量的现场实地踏勘,对上述数据资料进行校核修正,从而获得最后的结果。

由于特区外工业化超前发展使得大量尚未办理土地变更手续的非农建设用地(通常统计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已经进入城市规划区,因此进行资料汇总时,将特区外各镇和建成区连成片的村庄建设用地也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统计中,以反映真实的建设现状。

数据截止日期为2000年12月底,数据统计平台为AUTOCAD 下的.dwg格式的电子文件。

第壹章深圳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壹、全市基本概况截止2000年12月底,深圳全市的建设用地总量为467.3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为133.4平方公里,特区外为333.9平方公里,各区建设用地状况见下表。

表1-1全市各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和1994年的情况相比,全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迅速,由299平方公里增加到467.3平方公里,增幅56%。

但人均建设用地却由89平方米/人下降为67平方米/人,这表明尽管建设用地增长很快,但却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表1-2全市各区建设用地变化状况(单位:公顷)资料来源:2000年的数据来自本次现状调查统计结果,1994年的数据来自《96总规》的文本说明书。

二、特区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特征(壹)、特区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的变化从用地总量分析,2000年底特区内建设用地总量由1994年底的101平方公里增加到133.4平方公里,增幅为32.1%。

其中南山区增加最快,福田区次之,罗湖和盐田区增长相对较为平缓。

和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罗湖和盐田区建成区人口密度最高,福田区次之,南山区最低。

总的来说,特区人均52.2平方米/人的现状用地,不仅远远低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和准则》(下称《深标》)规定特区内90~105平方米/人的标准,而且也低于国家规定的60平方米/人的最低标准,反映出特区内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十分沉重。

(二)、特区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的变化对特区建设用地分类进行比较分析时,壹个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编制96《总规》进行用地统计时采用的是《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和准则》1990版(下称90《深标》)的用地分类标准,在统计口径上和目前使用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和准则》1997版(下称97《深标》)分类方法有较大区别。

因此,进行比较之前,必须将现状数据进行转换以统壹统计口径,方有可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表1-3是将现状的统计数据按照90《深标》的用地分类标准换算后做出的比较。

表1-3特区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构成变化状况(单位:公顷)2000年的数据为本次现状调查统计结果,但按照90《深标》进行了相应转换: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划入政府/社团用地(G/IC);按照97《深标》中属商业用地(C)的旅游渡假用地(C9)划入特殊用地(D);按照97《深标》中属政府/社团用地(G/IC)的口岸设施用地划入对外交通用地(T)。

从上表显示数据能够发现,有三类用地的增长超过平均增幅。

其中特殊用地(D类)尽管增幅达到2.7倍,居于增幅首位,但主要表现为旅游渡假用地的增加(注:90《深标》此类用地属OU类,而97《深标》则划归C9类),因此实际上反映的是商业用地的增长;其次是政府社团用地(G/IC类),增长幅度已经超过1994年的近60%,反映出特区功能向全市综合服务中心区演变的趋势;绿化用地增幅也较快,达到35.2%,反映出特区城市环境的改善。

此外,仓储、道路广场、居住用地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增幅在20~30%之间(商业用地若加上C9类也应划入);工业用地增长较慢,说明特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生产功能向外转移的倾向。

对外交通用地增长最为缓慢,是因为特区对外交通的总体格局在96《总规》编制时已经基本形成,近几年没有大的变化。

(三)特区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特征分析表1-4特区内各区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构成(%)对照《深标》分析特区内各类建设用地构成,用地总体结构基本趋向合理。

但政府/社团(G/IC)用地比例相对较低,这也正是目前深圳市和国内其他大城市在公共设施配套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的反映。

具体到各区,用地配置存在不平衡性。

尽管由于各区功能定位的不同,用地结构存在差异性在壹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罗湖区和盐田区的道路广场用地比例仍然显得偏低,南山区和盐田区的公共绿地也明显偏低,这三个区改善环境质量、完善设施的任务仍比较艰巨。

三、特区外建设用地的现状特征从特区外用地总量见,1994年以来建设用地总量的增长幅度高达68%,高于特区内壹倍,特区外正处于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的状态。

尤以宝安更为突出,用地总量增幅为90.3%,龙岗区增幅为44.7%,宝安的增长速度也超过龙岗壹倍之上。

(壹)特区外用地布局结构的变化表1-5特区外各功能组团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单位:公顷)比较特区外6个功能组团的增长状况,增长最快的是西部工业组团,增幅达145%;西部独立城镇和中部组团次之,增幅均超过75%;相对较慢的是宝安中心组团和东部独立城镇。

分析后俩个组团增长相对滞后的原因,宝安中心组团是因为靠近特区和大型基础设施,开发较早,已经基本成为建成区,所剩的可建设用地存量有限,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而东部独立城镇则是因为处于生态敏感区,开发受到控制;又远离特区和经济增长极核,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但值得重视的是,同样处于生态敏感区、96《总规》确定需要控制开发的西部三个独立城镇:光明、公明和石岩,在发展速度上远远超过规划人口的预期,三镇的用地规模且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均大大超过96《总规》确定的控制指标。

比较96《总规》确立的西、中、东三条轴线的发展状况,西部轴和中部轴的增长势头远远强于东部,发展最快的三个组团均位于这俩条发展轴上。

对特区外20个镇进行比较,用地增幅超过150%的有观澜、福永和松岗三镇,另外仍有石岩和沙井的增长超过130%。

相对而言,西部轴的增长更加迅猛,除观澜外,增幅居前5位的5个镇中,有4个分布西部发展轴上。

而增幅最小的为葵涌、坪地和南澳,均分布在龙岗区。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龙岗中心组团的坪地镇,其增长速度且没有达到相应水平,在全市各镇中竟位于增幅的倒数第三位。

这表明原先希望通过龙岗中心城的开发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预期目标且没有完全实现。

从96《总规》确定的三个圈层的发展状况见,第三圈层的用地规模增长速度超过第二圈层,用地总量增长居前的5个镇除石岩外均位于第三圈层,这反映出特区外按梯度推进的趋势已经发展到第三圈层高速扩张阶段,第二圈层的增长速度趋缓体现出该圈层各镇的发展将进入结构转换和质量提高的阶段。

(二)特区外用地构成的变化表1-6显示了特区外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变化的状况。

表1-6特区外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变化状况(单位:公顷)表1-3的方式进行了相应调整。

上表显示,在各类用地中,增幅最大的是对外交通用地(T),反映出特区外的交通建设有长足的发展;其次是仓储用地(W),但由于宝安区的历史统计数据为零,这部分用地的增长总量且不大;其它各类用地增长较平稳,但公共绿地的增幅低于平均水平,说明特区外生态环境建设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而商业用地(C类)增加最为缓慢,俩区均不超过8%,特殊用地则有所减少。

在增加用地总量上,居住和工业俩大类用地位于前列,正反映出特区外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旺盛需求。

(三)特区外用地结构的特征分析表1-7特区外各区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构成(%)分析特区外现状用地构成,居住用地(R)和工业用地(M)占绝对优势,宝安区俩者之和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为61.7%,龙岗区俩者之和所占总用地比例为69%。

在特区外的20个镇中,二者之和占总用地比例高于60%的有11个镇,占镇总数的55%;其中有4个镇的这俩类用地比例超过75%,沙井和松岗俩镇仅工业用地就占50%之上,远远高于《深标》所规定的“特区外居住用地控制在20~25%、工业用地控制在20~25%”的标准。

只有南澳、福永、观澜三个镇在40~50%之间;究其原因,福永的居住、工业用地比例之所以相对较低,是因为用地统计时,将机场统计到对外交通用地(T)中,使该类用地占35.2%,影响了前俩类用地比例,而观澜则是因为建有大片高尔夫球场而造成商业用地(C)比例高达24.2%,相应降低了居住和工业用地比例;只有南澳是因为开发较为缓慢而使俩大类用地相对较小。

特区外各镇工业用地比例普遍明显偏高的事实说明,特区外已经发展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但在特区外人口以暂住人口为主体的形势下,居住用地比例仍然高于《深标》的规定,壹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住宅建设失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