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黄蕾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
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
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
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
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
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1引言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
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
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
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
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2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必要性2.1.协同城乡均衡发展的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差异一直存在,而非城镇建设空间在保护生态底线之外,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是支撑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动力,同时可为乡村地区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提升农村地区高品质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感,对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2.建设高品质生态环境的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美丽中国。
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建设和非建设、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两条主线并存。
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市域内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可以为城市乃至更广泛区域内的人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是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
因此,在生态区域保护优先基础上,在非城镇空间内提供高品质休闲服务以及绿色设施。
倡导同等重视非城镇建设空间,并将城镇空间融入大山水田园空间之中,将高品质建设空间融入高品质生态环境空间的价值导向。
2.3.彰显城市人文魅力的载体之一文化是城市特色之魂,每座城市应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品牌,避免千城一面,而非城镇建设空间内蕴藏着大量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文化魅力要素。
同时,优秀的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会将“人的价值与需求”置于城乡规划的核心,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要,从而使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人,都具有归属感、认同感与幸福感,能感受到城市独特的魅力。
3聚焦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的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3.1.区域生态与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格局《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草案)中提出,“全国魅力景观区”的概念,即在国家层面,对于非城镇密集地区,考虑对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提出对非城镇密集地区空间价值再认识,综合国家自然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要素,构建魅力特色区。
在《临沂市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从华北平原的区域生态格局上看,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与临沂市域内的蒙山同属于泰沂山脉的支系,是华北平原中部最重要的山脉,是优秀的自然生态资源本底条件。
再从区域文化格局上看,临沂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曲阜为鲁文化的发源地,而东夷文化和鲁文化共同造就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根基。
综上,将临沂市放在华北平原的区域视角下审视,可以看出,临沂与泰安、曲阜共同构成的“鲁中丘陵国家魅力景观区”,堪称华北平原的“生态之心与文化之源”。
3.2.城市生态与文化战略处于生态文明和文化引领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激发高品质生态环境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价值,经济发展也从生产型经济转变到消费型经济。
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同于以往规划中对于城镇建设空间的重视,对于国土空间资源的认知也需要发生“图底反转”:即同等重视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塑造新的城市图1区域生态与文化视角下的临沂核心竞争力。
在《临沂市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临沂市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华北平原“生态之心、文化之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新经济,应对品质消费需求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规划提出以临沂市的大沂蒙田园休闲为抓手,向西加强生态文化协同,提升临沂在区域的组织能力与影响力。
目前,泰山、曲阜世界级遗产,已经成为全球旅游目的地,临沂可依托山水田园、红色圣地等特色资源,错位发展、构建深度休闲度假、田园体验式的吸引地,契合休闲时代人们的诉求,并以世界级旅游观光目的地、体验式的休闲度假吸引地为目标,联动“泰山(名山)、曲阜(圣人),构建世界级“旅游金三角”。
图2临沂联动泰安、曲阜构建世界级“旅游金三角”4临沂市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布局研究以《临沂市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对非城镇建设空间研究的技术体系进行简要说明。
规划首先论证确定临沂市发展愿景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多元、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国际旅游、商贸名城和人居典范。
在全域空间布局篇章中,提出大城乡融于大山水,同等重视临沂的城乡建设空间以及山水生态空间,打造山水林田湖和城镇乡村融为一体的全域空间共同体的空间规划原则。
将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空间”与市域建设空间规划并重,并同时加强非城镇建设空间中核心山水田园群的布局研究。
图3全域空间布局篇章技术路线图4.1.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4.1.1.认知特色山水格局,保护生态管控底线临沂市域三面环山,多水汇聚,蒙山沂水向来是临沂最具潜力的品牌生态资源。
山地与平原在临沂境内交接,地貌类型多样,西北高东南低,沂山、蒙山、尼山山脉从西北环抱,境内有淮河流域的沂河、沭河、中运河、滨海四大水系,南部冲积平原沃野千顷。
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素称“亚岱”。
沂河为发源于山东境内的第一大河,水资源总量省内1/6。
市域内共有24座湿地公园、19个森林公园、8处自然保护区及3处风景名胜区。
规划首先将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防治区、水源地、基本农田、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要素叠加后,识别出市域生态敏感空间。
以保护生态资源本底为基本前提,全面推进各类生态保护区建设。
图4全域山水田园空间格局现状图图5市域生态敏感要素分布图4.1.2.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临沂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与商贸文化交相辉映。
临沂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新石器时代沂沭河流域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春秋战国时代东夷文化汇入儒家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西汉时期是临沂地区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兰山银雀山、金雀山汉墓群、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白庄汉画像石墓等为代表,西汉开始临沂经学人才辈出,在魏晋时期大放异彩,如三国时期的诸葛氏、东晋时期的琅邪王氏、南朝时期的兰陵萧氏等。
市域共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6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以及全国文物保护单位5处。
临沂市还是著名的红色文化圣地,全国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沂蒙地区成为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驻地和全省的政治、军事中心,沂蒙涌现出了“沂蒙六姐妹”、“红嫂”等红色经典原型。
改革开放后,沂蒙人民大力发展商贸经济,云集了全国客商,形成了鲁东图6临沂市域主要文化资源点分布图南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成为北方最大的商品物流集散地,以商贸文化形成新时期的沂蒙精神内核。
4.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研究在《临沂市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以全域山水田园空间的说法代替本文中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
规划提出:山田相拥、水绿交融,以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构建的全域山水田园空间。
4.2.1.以山水林园田的生态保育形成市域生态基底临沂市域北、西、东群山环抱,中南部田园广袤,水系脉状交织。
以北部及西部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形成西北沂蒙山体屏障,构筑城市外围生态屏障。
包含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山寺省级森林公园、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东部由五莲山形成东南近海丘陵山体屏障,包含莒南马髻山市级自然保护区、莒南天佛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山区已初步形成天然林、人工林、防护林与灌木林相结合的生态体系。
市域内河流水系密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点状分布、沿河、湖防护林等以带状分布,多个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公园绿地等呈点状分布。
基本农田主要分布于南部平原、东部丘陵以及沿沂河、祊河谷地的耕地。
规划强调各类生态要素的融合保育与复合生态空间的建设,共同形成市域生态基底。
4.2.2.以核心山水田园群引领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以云蒙湖、蒙山、孟良崮、岱崮、沂水溶洞、竹泉美丽乡村、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沂蒙根据地、红嫂、北寨汉墓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文化吸引核心聚落,是临沂市域范围内山水田园景观最为集中,也是最具临沂特色的核心群落。
规划提出高品质建设核心山水田园群,并积极与周边范围世界级旅游吸引地(泰山、曲阜)联动,共同服务大区域休闲度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