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专业材料分析与案例分析示范

法学专业材料分析与案例分析示范

材料分析
材料1:由于强调形式平等的民商法不能对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给予倾斜性的保护,以求得实质上的平等,从而也不能有效地解决“信息偏在”等问题,因此,只能在传统的民商法外去寻求解决途径,只能运用“看得见的手”予以调整。

材料2: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材料3: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国家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因。

2、材料3的赔偿责任与一般的损害赔偿责任有何区别?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此规定有何意义?
答案:
1、材料1的观点表明,由于交易信息偏在于经营者一方,因而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实质上是不平等的,传统的民商法无法有效解决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能运用国家干预的手段,即借助经济立法来加以解决,已达到实质公正。

国家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从人权法的理论上说,消费者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生存权的总要组成部分。

第二,从传统经济理论上说,经营者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目标,而消费者则通常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从而导致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信息偏在的问题,以及企业的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导致市场失灵。

第三,从法学理论上看,近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与传统民商法的发展相适应的,它促进了私法的发达;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新兴经济关系的产生,使传统的民商法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整,因此,必须由经济法等来弥补传统民商法的不足,从而使经济法、社会法等现代法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代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近代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民商法来实现的,但现代社会,由于市场本身已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由于强调形式平等的民商法不能对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给予倾斜性的保护,以求得实质上的平等,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信息偏在”等问题,因此,只能在传统的民商法以外去寻找解决途径,这一有效途
径就是利用国家干预手段,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来保障消费者权益。

基于此,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在该法第5条规定了材料2所示内容,明确了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义务。

2、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加害人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或者人身损害,依法应承担的以给付金钱或实物补偿受害人所受损害的民事责任。

一般认为,侵权损害赔偿以补偿受害人损失为一般目的,赔偿责任又以加害人的经济状况为实现条件,一般实行全部赔偿原则和限定赔偿原则,即在受害人所受损失(包括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范围内进行赔偿。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在我国立法上首次规定了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赔偿,其目的不仅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损失,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抑制加害人的侵权行为,多实行在产品责任中。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规定惩罚性赔偿原则的目的正在于惩罚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案例分析
案情:
姚某到某家具公司选购家具,他在一套标价25万元的红木家具中的椅子上坐了一下,不料,椅子背突然向后掉落在地上,上半截处断裂。

顿时,这家公司有许多人将姚某围住。

公司一位负责人先是要求他出25万元买走这套家具,在姚某连声哀求下,便要他赔偿了1万元。

问题:
请分析:该家具公司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案:
该家具公司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该权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的权利。

第二,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的权利。

第三,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的权利。

第四,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因此姚某的行为是合法的。

至于椅子的损害,责任不在姚某,而是由于椅子质量不合格所致。

这家家具公司要求姚某将家具买下的行为,是对消费者意愿的强迫,属于法律所禁止的强制交易行为。

这家家具公司强迫姚某交纳1万元做为赔偿,在法律上没有根据。

因为姚某试坐椅子,属于正常的比较、鉴别、挑选行为,不构成侵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