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发祥《海陵竹枝词》中的泰州佛门
康发祥(1788—1865),字瑞伯,一字伯山,清朝泰州人氏。
满族,贡生,太常寺博士。
擅长诗与古文,均有很高造诣。
诗学苏轼,古今体皆能,尤其长于古体,内容充实,风格雄健。
他的著作宏富,有《伯山诗抄》、《伯山文抄》、《伯山诗话》、《小海山房咏史诗集》、《三国志补义》、《读史随笔》、《海陵竹枝词》等传世。
《海陵竹枝词》是清朝同治三年(1864)刻本排印的。
作者共有七人:金长福、康发祥、赵瑜、储树人、朱余庭、王广业、朱宝善,有诗赞曰:“海陵旧有竹枝词,七子才名一邑驰。
”七人之中除朱宝善作八十五首外,大家均作一百首。
他们从民间吸取艺术营养,但又集中、凝炼、含蓄、优美,着意追求浅而不露、质而多丽的艺术风格。
七位作者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写了与泰州佛门有关
的内容,其中康发祥最多,一百首中有关佛门的竟有十多首。
泰邑从来多庙宇,崔巍梁栋足游观。
东郊自有仙坛设,又筑风云雷雨坛。
斯邑人人具善根,一州四起起山门。
东西南北山皆好,毕竟何山住世尊。
两首诗都描述了泰州城佛教文化之兴盛。
泰州有水无山,城的四周却有四庙,也可以“山”称之了。
州东城外曰东山寺,在现迎春桥一带,已不存在。
西经武桥西曰西山寺,殿宇尚在,现已辟为《新四军东进谈判纪念馆》。
南园面城堞曰南山寺,现在水泥制品厂内,大殿为保护文物,亦已修复。
北招贤桥东曰北山寺,现在肉联厂内,大殿及部分厢房尚在。
再看下一首:
碑文光孝陆游工,殿石今看徐与宫。
画匠能摹吴道子,溶江衣带亦当风。
寥寥几句就把城中首刹光孝寺的历史和殿宇的特色表
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讲到南宋著名词人陆游为光孝寺书写的“重修最吉祥殿的碑记”,讲到当时泰州徐步云内翰与宫制锦大令书写的《重修泰州光孝寺碑记》,又讲到光孝寺内的戒台壁上由著名雕塑家吴广裕摹吴道子的观音像。
诗中提到的徐步云是现在泰州作家徐一清先生的始祖,信佛,号礼华
居士,光孝寺戒台“天雨香林”题额亦其手笔。
九十高龄曾默书《金刚经》和《圣教序》。
《圣教序》至今基本完好,一清先生已托裱收藏。
康氏在海陵竹枝词中关于寺庙的描述,读后令人顿生遐想。
如:“南山寺独面城墙,殿有洪钟制特良。
人说钟闻卅余里,那曾送客到罗塘。
”描述的是南山寺的悠远响亮的钟声,颇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韵。
再如:“时向西郊踏绿莎,山门塑像笑模糊。
西山宝塔观音虎,屋里威风得有无?”写的是西山寺的宝塔。
西山寺的宝塔在室内存放,有西山寺宝塔不见天之说,诗写得通俗而有趣味。
泰州城南古松林庵有古柏一株,称作“六朝松”,蜿蜒盘曲,高不出檐,实有卧龙形状,诗人歌咏甚多,泰州的文人骚客常常流连于此。
康发祥有诗写道:“荒庵在古柏伴松杉,偃蹇频年怪石嵌。
只有诗家来问讯,游人多到小香岩。
”康氏的竹枝词中还有一首是描写香客的:“进香人去句容还,纸虎泥人买一般。
小艇瓜皮下河去,有人又上小茅山。
”把苏南句容县的茅山与苏北泰州里下河的茅山连在一起,可以想见当时礼佛风气之盛。
康氏还常常把感情自然地融入诗中,借景寄情。
如:
东山寺里祀张王,托梦吴人返故乡。
载送粮艘留此寺,伤心不是白驹场。
说的是元朝末年吴王张士诚建都姑苏,死后苏人祀之。
后托梦于苏人,欲返故乡,苏人以粮艘送至泰州,留在东山寺。
张士诚是泰州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
泰州东山寺一直祀奉着这位盐民起义军领袖的塑像,寄托着州人对张士诚的怀念。
在康氏竹枝词中关于光孝寺、觉正寺作慈善事业的描述。
“经冬粥厂一齐开,远近穷黎一行来。
棉裤棉衣能更送,蒙他鲍叔肯轻财。
”说的是清朝嘉庆年间,水荒之后,扬州绅裔鲍有恒来到泰州,在光孝寺、觉正寺设立赈厂赈济灾民的情况。
康发祥的的诗词享誉当时,流传甚广。
时人评论为“前有陋轩,后有伯山,二百年来风流未沬。
”据《泰州志》称,除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外,韩国学者也曾着意搜求他的作品,可见其影响之广泛了。
而他与其他诗人合著的《海陵竹枝词》,更为我们了解泰州的昨天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