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高三地理学案】—40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考纲解读】
1、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2、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掌握我国几个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考情分析】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的地理背景及重要意义。

2、从考核形式上看,多以某工程所在的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与工程相关的地理问题。

3、从能力考查来看,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础回忆】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专门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淌性。

⑵区域间的进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油气田.向东通过、、、、、、,最终到达,全长4200千米。

(读图5.1掌握)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缘故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
而阻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进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然而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都市群,能源消费量专门大。

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差不多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特不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

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专门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靠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⑵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要紧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阻碍范围大、危害严峻(∵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专门大的压力。

⑶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⑴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要紧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⑵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要紧基地。

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时期,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进展西部”的油气进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要紧都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进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进展制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进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进展的阻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

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进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能够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进展的阻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进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进展。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进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专门大的差距。

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关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进展起着促进作用。

⑷对环境的阻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靠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能够部分替代煤炭。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阻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爱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课堂探究】
(2009·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
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
2.下列地区能够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08·江苏地理)图3-5-4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3-5-5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_________产业,其缘故要紧是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对策及其理由。

【当堂检测】
“川气东送”工程是继西气东输之后我国兴建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西起四川达州市,途经六省两市,干线长度1 700千米。

“川气东送”可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

到2010年,中石化每年将往上海输送19亿立方米天然气。


下图回答1、2题。

1.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
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
是()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②途经我国水
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方便③通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④供气来源更多,供气更稳定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下列关于川气东送方案的讲法,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的共同进展
B.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进展
C.配合原有的西气东输工程,可从全然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2008年12月,中线黄河北—羑河北工程(简称黄羑段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河南省南水北调黄河以北干线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时期。

读南水北调中线干
线工程路线图,回答3、4
题。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
势有()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③污染严峻,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4.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阻碍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进展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图,回答5~7题。

5.二线管道与一线管道两线分
界点地名和二线管道到达的最
南部的都市分不是()
A.兰州、上海B.靖边、广州
C.鄯善、南宁 D.中卫、南宁
6.二线工程的天然气要紧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
A.中亚B.阿富汗
C.西亚 D.乌克兰
7.该工程建设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A.缓解能源紧张 B.改善水体质量C.促进减排降污 D.保证能源安全8.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要紧管线走向所考虑的要紧经济因素是()
A.地形类型B.都市分布 C.河流状况D.人口
【课堂探究】答案
【解析】本题组以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曲线图为背景,考查能源跨地区调配及缘故。

对我国不同地区能源供需状况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

第1题,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中,西部地带经济进展水平较低,耗费的能源相对较少,但能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能源自给率高,同时在我国能源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2题,Ⅳ地带能源自给率比较低,且越来越低,应是我国东部地带;尽管东北能源丰富,然而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能源消耗量大;目前,青藏地区输出的能源不多。

【参考答案】1.C 2.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