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七节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七节社会影响


44
9、我很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01234
10、我常常担心我是不是给别人有一个好印象。0 1 2 3 4
11、我常常考察自己的动机。
01234
12、离开家时我常常照镜子。
01234
13、有时我有一种自己在看着自己的感受。0 1 2 3 4
14、我关心他人看我的方式。
01234
15、我对自己心情的变化很敏感。 0 1 2 3 4
个体角度: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6
三、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 权益从众 反从众
表里一致的从众 表里不一的从众 表里不一的不从众
7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二)对偏离的恐惧 (三)群体凝聚力
8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情境因素:(群体因素) (二)个体人格因素:
1、团体的规模 2、团体的凝聚力 3、团体的社会支持
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 榜样。
23
(二)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形成
24
(三)模仿的发展
模仿的趋势:
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 从游戏模仿到现实模仿。 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25
(四)塔尔德的《模仿率》
1890年,《模仿率》。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 “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即是模仿”。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情境因素:(群体因素) 1、团体的规模: 在阿希的系列实验中,他通过改变同谋的 数量(由1-15人发生变化),发现随着人数的增 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这个人数有一个极限, 即不能超过3-4人,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人数增 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39
如图所示,15个人的群体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并不比3个人的大。
16、我对自己的外表很关注。
01234
17、当解决问题的时候我清楚自己的心理。0 1 2 3 4
11
社会促进的效应
1、结伴效应: 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 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12
2、观众效应: 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 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13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 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优势反应是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 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 37、“随大流”是一种( )现象。
• A 服从 B从众 C 参照 D模仿
多选
• 94、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 • (A)寻求行为参照 (B)群体凝聚力 • (C)遗传素质 (D)对偏离的恐惧
• 94 、一般来说,下列说法中合理的包括 (AC ) 。 ( A )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 B )年龄越大越容易接受暗示 ( C )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暗示 ( D )经济实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上图中A、B、C三条比较线段中哪一条的长度 与标准线段X的长度最接近?
1
第七节 社会影响
2

⑴概述: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范围、

简史、研究方法、主要流派

⑵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身份、自尊

⑶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归因


⑷社会动机、社交情绪


⑸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心 理 学
人 际 层 次
41
3、团体的社会支持:
在阿希的研究中,如果有一名实验者的同谋选择了 正确的答案(不是故意选择错误的答),结果将会 如何呢?实际上当有这样的一个人时,被试从众的 可能性会大大下降,降到面对一致性决定时的四分 之一。
(一致性)
42
(二)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自信心)
一是自我: 内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 公众自我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
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16
自从“吉诺维斯案件”之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拉特纳和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发现面临危 机情境,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那么, 愿意援助的人数越少。
心理学家拉特纳与其一名助手一起设计了一个 实验来检验前面的发现。
17
实验是这样设计的: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 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 4分钟后,被试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 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到 地板上。
信息的特点: 年龄与性别
受暗示者: 心理状态 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
暗示者所处的情境:
30
三、社会感染
(一)社会感染的定义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
程,即通过语音、表情、动作及他方式引起众人 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 1、双向性 2、爆发性 3、接受的迅速性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 2、大众传媒的感染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33
单选
• 39、“出工不出力”是一种( )现象。
• (A)社会抑制
(B)社会干扰
• (C)社会惰化
(D)社会促进
• 40、塔尔德模仿律包括( )。 • (A)算术级数律 (B)上升律 • (C)先外后内律 (D)下降律
• 43、模仿的意义不包括( )。 • (A)具有适应作用 (B)是学习的基础 • (C)影响他人的方式 (D)会促进群体形成
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即研究者的
助手),则仅有 7% 的真被试尝试着提供帮助。
结果显示,别人的存在与态度,造成了明显的 观众抑制作用。
19
曾经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坚信着这样一些话: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 然而,泰山依旧巍峨耸立, 也没有众人一起去为一堆火而忙碌。
三个和尚的故事,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原因很简单,责任扩散(也可以称为龙多不下雨) 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所以如果一个极端事件的围观者众多时,目击者往往 无所作为。反而只有一个目击者时,被害人反而是安 全的,因为那唯一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必须帮助的人。20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
个体在群体活动
来源1
来源1
中责任意识降低,
被评价的焦虑减 来源3
弱,因而行为的动
力也相应下降。
来源2 目标
目标1
目标1
来源
目标2 目标3
• 41、“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这是( )
的观点。
( A )詹姆士
( B )艾尔乌德Fra bibliotek( C )马斯洛
( D )塔尔德
• 34、在吃“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的现象是 ( )。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观众效应 (D)社会懈怠
• 43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D 象。 ( A )社会比较 ( B )社会惰化 ( C )社会干扰 ( D )社会助长
)现
• 3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 )现 象。 (A)助长 (B)逍遥 (C)强化 (D)抑制
• 34 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这是 塔尔德所称的( )。
• (A)上升律
(B)先内后外律
• (C)下降律
(D)先外后内律
• 31 关于暗示,错误的说法是( )。 • (A)往往通过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进行 •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 (C)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 (D)总体上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 91 关于从众,正确的说法包括( )。 • (A)个体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容易从众 • (B)女性比男性容易从众 • (C)个体自尊水平高的人不容易从众 • (D)依赖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 36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 现象。 ( A )社会懈怠 ( B )优势反应强化 ( C )结伴效应 ( D )社会促进
28
(二)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暗示和反暗示
“买一送一,送完为止” “漂亮的女士都喜欢X牌护肤霜” “牙病不可忽视,X牌牙膏帮您保护牙齿。” “抽烟有害,请勿抽烟,其中包括××牌香烟。”
29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暗示者: 权利、威望、社会地位 人格魅力等影响力
1、关于自我 2、是个体保持自身独 特性的需求 3、是个人的控制愿望
9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 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 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也叫社会助长。
10
最早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Triplett(1898), 他对社会促进的证明也是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Triplett注意到在有竞争时人们骑车的速度比单独 骑的时候快,因此设计了一项实验,探讨儿童在有 他人存在时是否会工作得更勤快。结果证明了他的 预期,儿童在拉钓鱼线的实验中,当有他人存在时 个体工作更卖力。
他人在场也会唤起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知
14
三、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也叫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 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磨洋工)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 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15
吉诺维斯案件
补充资料
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 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 杀害。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 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 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 电话及时报警。
来源4
目标2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