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53
2011 / 11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和创造经济价值,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需求。
因而,经济价值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各种需要中的基本需要。
但是长期以来,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经济价值或者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人们活动的唯一目的。
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GDP 是衡量其经济发展状况的唯一指标。
为了经济利益,人们可以不考虑其他各方面的因素,诸如诚实守信、经济伦理、生态环境等。
于是,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就成为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尺度,也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目标。
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主要缺陷是片面强调人们活动的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人们经济活动的成功与否,忽视生态价值。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的增长往往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创造经济价值总是以牺牲生态价值为代价。
传统经济价值观导致经济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生态平衡,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构
所谓同构,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相互区别的事物在统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共同生成。
生态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的价值取向。
生态价值观的建构是基于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对价值与权力的新认知。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和处理好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既创造丰富多样的经济价值,又能保护好生态价值,以经济价值
为基础,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生态价值规范、引领经济价值的发展,实现自然环
境的不断优化,达到二者的同生共赢。
首先,经济价值是生态价值的基础。
经济价值的创造可以为生态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强调生态价值的重要地位,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追求健康、合理、向上的经济价值,对资源的利用要建立在循环、合理、持续的基础上。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键词】 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态文明视域下经济价值
与生态价值的协调发展
*
文 | 唐华清
商业经济评论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边疆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立项经费资助。
项目编号:XWSKZD2010003。
商业经济评论
经济导刊54
2011 / 11
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现实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物力财力作保障,生态建设就难以搞好,生态价值也难以实现;从资源消耗方面来讲,如果要提高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就需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把资源消耗量尽量控制在可再生范围之内,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保障;从实现产业发展的生态化来说,如果企业的建立、产业的发展要将生态的建设、环保放在第一位,就需要彻底地实现污染治理的内部化,而污染治理的内部化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安装治污设施,发展防污技术,这些无疑都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
其次,生态价值规范、制约并引导经济价值的创造。
在过去的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的发展总是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在现代的生态经济价值观中,生态价值对经济价值有了新的规范并约束着不健康的经济发展,从而引导着经济发展向正常的、健康的发展轨道运行。
肯定和承认生态价值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地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虽然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破坏生态环境,就是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
新的经济价值观应该是: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在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的同构的现实性
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
需要法律的规范;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价值观的建构,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它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尺度,使人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关系、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以及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整体认识和把握。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协调和同构,不仅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且具有现实的保障。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二者共构的经济基础。
把经济效益作为评判人们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的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相对落后的工业化基础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引导市场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服务,如何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有效的社会调控机制,去克服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和缺陷,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去改造市场经济,赋予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特征,通过有效的经济、社会调控手段,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抑制市场的竞争趋利机制可能带来的生产与消费的恶性膨胀,引导市场在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防止过度生产和消费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市场经济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
第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二
者共构的理论基础。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以一贯之的观点。
在我国,由于长期的贫穷落后,我们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这是必要的。
但怎样发展,逐渐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随着经
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使我们必须反思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的价值观的弊端,以理智、科学地对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针对、防止和克服无视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也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实现二者共构的法制保障。
市场经济不仅是道德经济,更是法治经济。
要规约各种利益主体的行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非私人性的公共管理领域。
生态环境不属于任何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任何以损害生态环境来获取个人、团体或国家短期利益的行为,都会危及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受到自然和法律的严惩。
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生态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人或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它要求每一个人或国家共同努力,要求资源环境的社会公有。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源环境的社会公有是建立有效的社会化公共管理和监控体系的前提,也是以社会控制方式抑制市场经济的生态破坏性、引导市场经济通过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改造、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
我国政府自在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颁布和实施了20多部法律法规,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自然与社会发展。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来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环境管理和监控体系,以有效抑制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引导市场经济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强有力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