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刘 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文章结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显的重要和紧迫。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但是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做到统筹发展。

一、 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

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
求,它是在以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倡导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生态文明可以从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1)广义的角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

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

(2)狭义的角度。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

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

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二、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并不是偶然,从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现在的“十二五”规划,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人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表明生态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关注和努力。

近年来,由于生态被破坏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呈上升的趋势,更是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体来说生我国态文明建设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延续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
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难看出,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其次,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加之资源的有限,生态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更长远的发展。

最后,从我国的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来讲也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摆脱,争铺摊子上新项目,单纯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不高。

表现在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整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长期过度需求过度开采。

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

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且短期内不易解决,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

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
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

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后,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社会环保机制,加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

建立健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及使用资源、污染环境的补偿机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

这样。

如若环境成本超过了行为主体由于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利润,他就会三思而后行了。

另外,还需健全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鼓励、支持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技术设备和产品。

四、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长期的战略问题。

切不可以为发展经济就忽视生态文明建设。

“求木之长者,必周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生态平衡是社会建设之根基,一旦这一根基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看,将生态文明建设引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意义重大深远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由企业物质的小循环,到区域物质的中循环,最终实现最高层次——全社会物质大循环的递进过程。

只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推进,全国人民都将因“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朝全.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内在逻辑[J].软科学, 2009(8):69-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