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研究
汽车市场的需求规模实际上是由新车市场和二手车市场共同构成。 统计结果表明,2005 年美国二手车市场总量约为4500 万辆,而2009 年中国二手车市场总量为300 万辆,也就是说,正常年份美国的汽车 年度需求规模(新车+二手车)超过中国汽车市场的3 倍,主要是因 为美国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大部分的需求通过完备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释放。
参照日韩的汽车保有量相应水平,届时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将达270 辆左 右,以7 亿城镇人口计算,保有量总规模将达到1.89 亿辆。考虑到城镇化建 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汽车市场的崛起,以及人民币必然的升值过程带来的财富 效应,至2020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有望超过2 亿辆。
4.对我国未来汽车消费的预测
2009 年,汽车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已经达到了26.3%, 为占比最大的消费品门类,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增速贡献占比 达到了48.8%,远远超过其他消费品门类。汽车产业的地位是如此重 要,以致政府管理和引导汽车产业发展的欲望空前强烈。
1、 2010年重要的产业政策导向之一:兼并重组 2、产业政策导向之二:加大自主品牌扶持力度 3、产业政策导向之三:强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3、我国汽车消费的因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1)截止 2009 年底,中国城镇人口总量达到6.2 亿人,相当于美国现 有人口总量的2 倍,大约至2015 年,中国汽车的有效需求人口规模 将至少超过7亿,或者更多。
(2)2009 年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73 万元人民币,合 2537 美元,过去10 年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复合增长率为 12.3%(名义值)。2010 年后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由投资和出口导向 型向内需型转变,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 速将进一步提高至15%,则至2020 年,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 收入将达到1.2 万美元.
(3)由于重卡销售的季节性,行业产能紧张的现状将在3 季度以后 有所缓解,公司占有率将持续回升。而公司二工厂将于9 月份开始调 试,12 月份有望开始批量生产,产能问题将不再制约公司 。
2、金龙客车(600686)
2、产业政策导向之二:加大自主品牌扶持力度
自主品牌产品是自主资本产品和技术创造力、品牌锻造力和市场 竞争力的综合载体,因而其发展地位是中国能否由汽车大国成功转型 为汽车强国的重要或者是主要标志。
2010 年汽车产业新政预计将进一步扶持自主品牌汽车,例如, 除50%的自主品牌汽车采购比例下限外,政府还将从汽车采购金额和 排量限制进一步限制对合资品牌汽车的采购,从而从官车的角度影响 国内汽车市场对自主品牌轿车的消费。我们认为受益于产业政策进一 步强化扶持的自主品牌轿车未来几年仍将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前景 继续看好。
如果中国汽车消费发展将复制日韩汽车发展轨迹,显然以下的结 论也是顺理成章的:
①中国仍然处于汽车消费普及的中前期(城镇人口千人保有量约 88辆);
②以2002 年为中国汽车普及消费的起始时间点,中国汽车消费仍 有约6 年或8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期,汽车保有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6%;
③2016年度新车销量的规模将至少达到3200万辆,复合增长率至 少不低于15%;
大中客10年前2月的销量增长分别达到127.09%和58.63%,大中 客车由于其用户群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应09年初的基数效应并不是很明 显,10年的增长具有产能、市场恢复性需求,新能源市场增量等诸多 利好预期,值得关注。
(2) 重卡行业景气度仍将持续
10 年1 季度中重卡目标市场总量超过26 万辆,同比增长162% , 是汽车细分市场表现最好的.预计今年的重卡市场将会出现前高后低的 走势,市场规模一季度26-27万辆,二季度达到今年峰值,二季度总 量将超过一季度。全年可能超过90 万辆,同比增长约40%。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万美元时,日本和韩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均约340辆。 差异较大的是美国,美国在1980 年时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达到1 万美元水平, 但千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700 辆.
(3) 可以发现:①汽车消费的普及高潮通常出现在经济起飞阶段,就日本和韩国 而言,这一过程分别经历了17 年和15 年;②在新车销量首次见顶的时间, 日本和韩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近230 辆。
2010年产量预测
预计 2010 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增速为10%-15%,将达 到1500 万辆。(西南证券)
2010 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增速将显著下降,但仍 将达到21%,上调全年销量预测至1650 万辆。(华泰联 合证券)
据全国乘联会数据委员会估算,一季度中国汽车市场销 售的净增量,已经相当于12%以上的全年增幅。因此乘联 会对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1700万辆的预测不变,预计增长 在25%左右。
日、韩两国新车销量首次见顶的时间点几乎完全一致,日本为千人保有量 229 辆,时间为1973 年,韩国为千人保有量227 辆,时间为1997 年。截止 2007 年底的统计数据,日本的千人全部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593 辆。韩国截 止2007 年底全部汽车千人保有量339 辆。
(2) 保有量总规模由有效需求人口规模决定,但反映保有量密度的千人保有量水 平则主要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关联度更高。例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1 万 美元左右的水平,日本和韩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分别为约240 辆和200 辆 。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 程其健
一、未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前景 二、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主题把握 三、2010年汽车内部细行业分化 四、个股的建议
一、未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前景
1、决定一国汽车消费的长期走势和规模的主要因素 2、美、日、韩国的汽车消费路径的借鉴 3、我国汽车消费的因素分析 4. 对我国未来汽车消费的预测
1、 2010 年重要的产业政策导向之一: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能够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提升核心企 业的技术革新能力,以及产业资源的效率最大化。
2010 年中国汽车产业的整合将会有更多实质性动作。从投资层 面看,国内除4 大、4 小之外的地方性乘用车、商用车企业均有可能 成为被重组的目标,上市公司中,规模较小、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企 业最有可能先成为被整合的对象,如金杯汽车、海马股份等,区域性 汽车资产的整合也将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此外,大型汽车集团在A 股市场的整体上市作为集团资产整合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进度也将加 快。
1、决定一国汽车消费的长期走势和规模的主要因素
汽车保有量规模(决定了普及水平和二手车交易规模)、有效需求人口规 模(决定保有量人均水平)和汽车消费的国别特征(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所处 阶段,由此决定了汽车普及率提升的速度)。
2、美、日、韩国的汽车消费路径的借鉴
(1) 美国在1968 年事实上已经完成了汽车的普及,单位家庭的汽车保有量接近2 辆。汽车保有量在1968 年超过了一亿辆,其时人口总量为2 亿,千人保有量 500辆.截止 2008 年,美国汽车总保有量规模达到2.48 亿辆,千人保有量861 辆.
三、2010年汽车内部细行业分化
1、09-10年一季度数据回顾 2、个别细分行业如大中客,重卡增长超预期
1、09-10年一季度数据回顾
09年1360 万辆的销量不算多
09年增长了42.6%,年度新车销量首次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骄人的业绩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上: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 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同比仅仅增长了6.6%,即是说,按照过去2 年不 低于20%的增长率估算,2008 年至少有118 万辆的销量延迟到了 2009 年释放;相对应的是,美国市场汽车销量在2008 年和2009 年 分别下滑了18%和21%,绝对量从2007年的1650 万辆下滑到了2009 年的1060 万辆。
3、产业政策导向之三:强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现实性: 2010 年开始国内经济工作重心从“保增长”逐步转移到“促转变、 调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已是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向。一方面 需要扩大内需,寄望汽车产业带动国内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又需要发展绿色 经济,减少能源需求和污染排放,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点。
(2)福田汽车4 月9 日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将披露一份 靓丽的一季度报表,每股收益超过0.55 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70%, 比报表更加靓丽的是公司的核心能力,即将披露的报表的业绩是极具 含金量的。在工厂产能有限、潍柴发动机每天给公司大约供货200 台/ 天的情况下,公司以较低的库存实现了3 月销售重卡大约13000 辆, 大大低于重汽大约2 倍左右的存销比,充分反映了公司的运营能力和 市场研究水平。目前公司的市场库存大约12500 量,已接订单大约3 万辆。
④如果经济增长以目前的速度或接近目前的速度能够维持更长的时 间,则汽车销量还可以看得更高,例如后面预测的(2019 年)4900 万辆的规模。
由投资和出口推动型的增长模式向由消费和科技牵引的增长模式 的战略转型意味着始自于本世纪初的中国重化工业过程已基本接近尾 声。此外,2002 年以来的全球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推动了全球制造业 特别是作为全球工厂的中国制造业的一轮大级别的繁荣周期,随着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过程也可以认为基本完结。
2、个别细分行业如大中客、重卡增长超 预期
(1)大中客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小,2010 年增长确 定,且季度将呈现环比向上
相对而言,大中客车受经济波动较小(与 FAI等相关性不高), 且09年行业未受政策惠及,也不存在政策退出影响需求的风险;另外, 从行业特征来看,季节性明显,一般下半年需求好于上半年。09 年 行业销量同比下降主要是出口量同比下降60%,我们预计2010 年出 口的回暖及内需的增长将导致行业增长确定性强,预计2010 年季度 将呈现环比向上趋势。
2010年一季度出现了物流工程双轮驱动的高速增长,展望下半年,景气 程度仍将维持在高位,且重卡企业转嫁成本能力仍比较强,主要原因是下游 需求旺盛且对价格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