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4~5个20分)1.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导致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基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
3.应用研究:为解决当下实际的特定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 内部效度:指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5. 外在效度:指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可以推论到其他群体或情境的可靠程度。
)6.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7.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8. 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9.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研究进行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10. 调查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
式,以严格设计的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搜集研究资料和获取研究数据,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又称访问法或谈话法,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访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它是一种面对面的研究性交谈。
13. 观察法: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等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14.完全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研究目的,自然加入到被观察者群体中进行的观察。
完全参与观察能深入地了解到被观察者的真实资料,但如果参与过深,又往往容易失去客观立场。
15.不完全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研究目的,在被观察者接纳后进行的观察。
不完全参与观察避免了被研究者的紧张心理的疑虑,可以进行自然地观察。
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被观察者容易出现不合作行为,或是隐瞒和掩饰对自己不利的表现,或是故意夸大某种表现,使观察结果失真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必要而又合乎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
17. 被试:指参加实验研究的对象18, 变量:也叫因子、因素或条件,是实验中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在实验中,主要的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19.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输入变量或实验处理,是实验中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20.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输出变量或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者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即实验者期望产生的现象。
21.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22. 内在效度:由实验处理影响因变量的真正程度。
一般说来,研究者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越严谨,内在效度就越高23.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
如柯立尔。
行动研究即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如斯腾豪斯。
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
如凯米斯。
24. 教育叙事研究 :a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
b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简答:(3个30分)1.教育研究的性质——教育研究对象的特点人为性、双边性、共时性、交互作用性、预策性、动态生成性两个转化:社会要求向现实发展转化;潜在可能向现实发展转化2.教育研究的特点一般特点:a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b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c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d强调方法的科学性;e创造性。
独特特点:综合性与整体性、周期长、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实践工作者参与、遵从一定道德规范。
3.教育研究分类按目的、功能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5.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环节、阶段)a准备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确定研究类型选定研究方法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并规定研究变量制定有关的研究工具形成研究方案b实施阶段:实施研究,收集资料c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6.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评估一项选题的标准)a问题具有价值b社会发展需要c理论发展需要d问题具有现实性e问题明确f问题新颖,有独创性g问题具有可行性7.课题基本类型(课题研究类型)a基础理论研究课题b应用性研究课题c综合性研究课题(基础与应用研究课题)8.文献的三种等级一次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文摘等;三次文献:研究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鉴、百科全书等。
9.文献检索途径a分类检索b检著者索c关词键检索10.文献检索的方法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a文献概述b研究发展阶段c主要观点和代替人物d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e研究发展趋势f参考文献12.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哈特和吉德指出: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具有经验性的统一;有所限制;与有效的技术相联系;与总体理论相关联。
我国学者认为: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可检验性。
13.按假设的形式分a归纳假设b演绎假设c研究假设:d方向性假设e非方向性假设14.调查法的分类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a典型调查b普遍调查c抽样调查d个案调查e专家调查15.调查表法的基本特点a调查范围广;b偏重事实资料收集;c由被调查群体有关承办人依据实际情况填写,具有可靠性;d简明,便于统计。
a方便实用,省时,花费少;b由于可以不署名,结论比较客观;c能收集大样本的信息资料,收效大;d便于整理,进行统计处理。
a问题不明确或题量过大,或被调查者不合作,都会影响结论;b收集的资料表面化,不易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c难以控制被调查者;d问卷编制的难度较大。
a题目b致回答者 c答卷指导语(填写说明)d正文e结束语a灵活性强b可以使用较复杂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c可以克服邮寄调查问卷中问卷回收率低的问题d访谈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确定访谈对象的回答是否可信而有效a费用多、时间长、从而使访谈调查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b标准化程度低难于统计分析c极易产生偏差d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访谈对象深思熟虑不能保证受访者匿名不能查阅有关资料以及易受环境的干扰a因为无论研究者还是助手都要与被试见面,因此相对费事、费钱,样本数量受到一定限制;b取得被试的支持和接待不是很容易;c研究者与被试有相互作用现象,因此调查资料可能会有主观偏差;d由于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所不同,也会造成调查资料偏差。
19.观察的类型a结构观察b结构观察c参与观察(完全观察、不完全观察)d非参与观察20.结构观察记录a等级记录b频率记录c连续记录d清单记录e符号记录21.非结构观察记录a日记记录b佚事记录 c音像记录22.教育实验的基本特点a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b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设的形式表现出来,实验过程围绕假设展开操控等一系列活动,经观察、分析,最后检验假设。
c教育实验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
实验研究的优点a实验研究最合乎科学研究的标准;b实验研究能发现关于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确定性;c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够发现问题的真相。
实验研究的缺点a不能代替教育哲学思考和教育价值学思考;b人类行为相当复杂,很难以实验法探讨所有变量的关系;c在实验过程中,被试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接受实验的态度;d教育情境具有独特性,实验结果普适性较差;e实验者与被试之间,容易产生互动,进而影响实验结果;f真正的实验必须以随机抽样分配样本,这样容易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
a前实验 b真实验 c准实验盲试(单盲、双盲)、消除、平衡、纳入、抵消、随机化、统计控制、重复验证、代表性策略25.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a历史b示例c身心发展与成熟d测验e测试工具f统计回归g被试的选择差异h被试的流失i实验处理扩散j强亨利效应k实验处理的平等补偿l控制组的士气低落26.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a测验的交互作用b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交互作用c实验安排的副效应(霍桑效应)d多重处理的干扰㈠前实验设计①单组后侧设计 ----基本模式 G: X O②单组前后侧设计 ----基本模式 G; O1 X O2③非对等组后侧设计----基本模式 G1: X O1G2: X O2㈡准实验设计①非对等组前后侧设计---基本模式 GI: O1 X O3G2: 02 X O4②轮组实验设计 ---基本模式 G1; O1 X1 O2 X2O3G2; O4 X2 O5 X1 O6㈢真实验设计①随机后侧有控制组设计----基本模式 RG1; X O1RG2; C O2②随机前后侧有控制组设计-----基本模式 RG1: O1 XO3RG2; O2 C O428.选择实验设计的原则a实际性b精确性c灵活性d简单性29.行动研究法类型a技术性行动研究 b实践性行动研究 c批判性行动研究30行动研究法特点①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研究与行动结合通过团体合作进行研究(参与人员平等、互动)不做理论上的一般推论,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正行动计划研究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种(调查、谈话、讨论等)②系统性(与随意问题解决的区别)、参与性(教师作为研究者)、改进性(问题解决)公开性(合作)31.行动研究法实施步骤:第一,发现问题。
行动研究法的问题通常就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行动研究法由问题开始。
第二,分析问题。
即对问题予以界定,并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
在问题界定的同时,获得问题范围内的证据,从而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三,拟订计划。
在计划中要说明研究目标、研究人员的任务分配和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等问题。
第四,收集资料。
应用直接观察、问卷、调查、测验等方法,有系统的收集所需的资料。
第五,修正计划。
凭借实际情境中提供的事实资料,来修正原计划内的缺点。
第六,试行与验证。
着手试行,在试行之后,仍要不断的收集各种资料或证据,以验证假设,改进现状,直到能有效消除困难或解决问题为止。
第七,提出报告。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完整的报告,但必须注意本身研究资料的特殊性,以免类推到其他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