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翻译与使用作者:廖世兰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术语及其翻译是同一个所指的不同能指,多个能指出现会导致学术研究基础不牢、精密性缺失、术语污染和理解堵车现象,这不仅关乎哲学术语界的纯净,也是所有术语工作者会遇到的难题。
论文以美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蒯因提出的术语“radical translation”为例,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回归原文,查阅并总结前人译法,一并考虑其派生术语“radical interpretation”,再运用术语使用的“广泛”、“约定俗成性”和术语翻译的“准确性”、“经济性”,分析“radical translation”已有部分译名,指出其优劣,综合考虑后得出“radical translation”应译为“彻底翻译”的结论。
术语是学术的基础,其翻译及使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radical translation;术语翻译;术语使用;蒯因;radical interpretation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6009705一、引言辜正坤在1998年对术语翻译做出了如下评价:“术语翻译一方面固然可以丰富本族语,活泼学术风气,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以玷污、破坏本族语,败坏学术风气”[1]。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术语,术语汉译混乱现象也不是单独一个学科的特点。
如今,“术语翻译的梳理与厘定成为极为紧迫的事情”[1];一个术语的几个不同译名“长期争执不下而共存”,就会“造成学术交流的桎梏,促成了很多…术语口水仗‟”[2]。
著名语言学家王宗炎提出,“一个原名,一个概念,可是有两个或三个译名”是“不值得欢迎的”,“这样一义数名,只有增加记忆的负担,并没有加深词义的认识,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3]。
本文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次突显术语翻译及其使用的重要性,探讨“radical translation”最适当的译名,旨在引起相关学者注意,改善其一词多译且使用混乱的现象,一起为学术研究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而努力。
二、词义探索近日,笔者接触到美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蒯因与翻译有关的观点,即“翻译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因想要深刻理解这一概念,笔者随即便搜索了许多相关文献加以拜读,却发现蒯因所设计的“radical translation”思想实验出现了多个译名,这令刚接触到这一知识的笔者头大不已,相关研究学者或许也在该词译名的选择问题上无从下手。
随后,笔者在搜集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该术语被译为“根本翻译”、“原始翻译”、“极端翻译”、“真空翻译”、“彻底翻译”,且不断出现新译,如“始点翻译”、“强译”、“基始翻译”等(1)。
有多年双语词典编纂经验的郑述普教授强调:“翻译要多查词典”,“翻译不能照搬词典”[4]。
于是笔者查了radical的词典释义,《牛津高阶第7版》里除了“concerning the mostbasic and important parts of sth; thorough and complete(根本的;彻底的;完全的)”这一基本义项外,还有“new, different and likely to have a great effect(全新的;不同凡响的)”。
《韦氏高阶英语词典》的第一个义项是“very new and different from what is traditional or ordinary”(非常新的并与传统或平凡所不同的)和“very basic and important”(根本且重要的),前一个意思用于创新或想法、观点,而后一个则用于变革或差异,这个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也做了说明。
《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第一个义项是“a radical change or way of doing something is new and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usual way(改变或方式)彻底的,根本的”(2)。
有了radical的基本意义在心,还需追溯原文,确定该术语出现的语境及其表达的意思。
蒯因在第二章Translation and Meaning中说:“What is relevant rather to our purposes is radical translation, i.e.,translation of the language of a hitherto untouched people” [5](3)。
由此可知,“radical translation”是对一种迄今为止从未接触过的民族语言进行翻译。
据蒯因的设想,在这个思想实验中,语言学家不借助任何其它帮助,只能结合当地人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和观察到的情景而记录下对应的翻译。
在这种情形中,指称不可测,意义不确定,因而翻译也将不确定。
三、译名分析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高级搜索核心及CSSCI期刊,全文检索“Quine”和图1中各译名,共搜出93篇,其中有效论文56篇(注释:有部分论文会提到别的译法而有所重复,故正文中明确采用一个译名的56篇为有效)。
56篇论文中,共有8篇在引用时讨论过“radica l translation”现有译名哪个更好(徐艳利,2013:83;李河,2004:119),或从现有译名中选取一个并指出该术语有多种译法(孔文清,2012:85;彭爱民,2011:53;朱志方,2008:41;单继刚,2007:80),或提出自己的译法(郭鹏,2009:105;陈悦,2015:32)的现象。
正如单继刚所言,“某个译名在某个语境中可能是最佳的”[6],学者所采用的译名或许是为自己的论文服务,也或许是随意选取。
姜望琪教授在《论术语翻译的标准》一文中曾说:“我们建议不要在短时间内急于下结论。
译名的优劣、高下,还是由广大译者、读者自己慢慢去评判,比较妥当。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
”[7]诚然,任何引进的术语在最初阶段的确存在着译名不统一,但笔者认为,过了二三十年,同一术语译名越来越多并且大同小异,相关术语的讨论厘定就应该重视起来,否则相关学术领域将出现术语污染现象(4)。
要统一术语译名,减轻或消除术语汉译各行其是的现状,这就涉及到术语翻译的标准。
长期以来,各国学术界均对术语定名标准和术语翻译标准进行了讨论。
郑述普教授的《试论术语标准化的辩证法》一书引用了俄罗斯科学院俄语研究所针对“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相关国际组织的文件与著述”所做的表格,其中,“单义性”、“简短性”、“理据性”和“系统性”排在前四位[4]。
我国冯志伟教授在其著作《术语学引论》第二章里探讨了术语定名的11条原则。
而术语的翻译与术语的定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未规范术语的翻译,郑述普教授认为:“译者应尽力去实现现有对术语定名的种种要求”[8]。
也就是说,翻译为规范化的术语时也等同于在目的语中给术语定名,译出的术语名理应符合术语定名的原则。
结合各个术语定名原则和术语的性质,笔者归纳出术语译名的使用应考虑译名的“广泛性”、“约定俗成性”,术语翻译应具有“准确性”(=单义性+科学性+理据性+简明性+确切性)和“经济性”(=系统性+能产性),并用这四“性”来探讨“根本翻译”、“原始翻译”、“极端翻译”、“真空翻译”、“彻底翻译”、“始点翻译”和“基始翻译”这8个译名何为“radical translation”之恰译。
(一)术语使用的广泛性术语译名一经使用,如无必要,不宜轻易改动。
图1“Radical Translation”之译名分布图1是笔者在知网上所收集到的56篇论文时间分布图(5)。
出现在第三个时间段的译名中,“原始翻译”从1996年用至2015年,“极端翻译”从2004年用至2012年,“真空翻译”从2004年用至2011年,“彻底翻译”从1994年用至2016年,而“基始翻译”(2015)目前是继只使用过一次的“始点翻译”(2008)和“强译”(2009)之后的新译名,最新一篇使用“根本翻译”的论文时间为2010年。
就时间范围上来看,“彻底翻译”用得最多,“原始翻译”次之,两者使用频率远远高出其它译名。
除了时间跨度,空间因素也应考虑其中。
据笔者有限能力所查,被收录于哲学词典(6)的仅有“彻底翻译”这一译名,而日本学者竹尾治一郎和丹治信春的译著中使用的是“原始翻译”(7)。
而其他译名却未被收录词典或是跨国使用,因此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广泛程度,其它译名都逊于各有优劣的“彻底翻译”和“原始翻译”。
然而,同时出现两个使用频率相当的译名绝不是好事。
术语译名选择难度增加,可能激发学者自译“radical translation”这一概念,最终导致术语使用不规范、新译堆积,如“强译”、“基始翻译”等。
总的说来,就译名的使用广泛性而言,“彻底翻译”和“原始翻译”自然应当是使用者的首选,然而如何选择仍需参考更多的标准,而不可草率为之。
(二)术语使用的约定俗成性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约定俗成”是“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当一个术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且满足以上三性的译名,我们就应该考虑这些译名使用的约定俗成性。
上文提到“彻底翻译”被收录于四本哲学词典,其中两本出版于2001年,剩余两本出版于2008年和2010年,而上一节图表中可以看出,“真空翻译”(2003)、“强译”(2009)、“始点翻译”(2008)、“极端翻译”(2004)、“基始翻译”(2015)均分别晚于4本词典出版,由此可见词典的约束性差强人意。
这几个译名也许均有各自的优点,但是自“radical translation”这一概念的引进至少已有30多年,那么在译名已有且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又何需再给出新译,不断给该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者注入其实并不新鲜的“新鲜词汇”呢?在一个专业术语没有规范化之前,专业词典应该是比牛津、朗文、韦氏等普通词典更有约束力的工具,也许质量不一,但多个专业词典收录同一个术语时使用的,学者就应该引起重视。
那么,明明“彻底翻译”被越来越多的词典“约定”为“radical translation”的翻译,为什么还会有新译的产生呢?笔者认为,除了学术界给与专业术语词典的重视不够之外,学者使用时根本没有查阅相关词典,或者是查阅之后觉得相关翻译不尽人意才是最大的原因。
前者是学者或译者的基本素养问题,而后者则是词典的翻译质量问题。
如前文所说,“原始翻译”和“彻底翻译”使用频率高且广泛,哪个译名应当取为“radical translation”的翻译呢?(三)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术语翻译应准确表达一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秉承一名一译,达到易读、无歧义、能“顾名思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