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课期末考试作业

选修课期末考试作业

一课程标题红楼梦简介红楼梦与姓氏红楼梦与饮食文化红楼梦服饰文化红楼梦与茶文化红楼梦与戏曲二分析《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1、首先他以远古神话作为小说的序幕 《红楼梦》一开始就向读者隆重推出一段远古神话故事:“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曹雪芹用这则女娲补天的远古神话作为小说的序幕,能起什么作用呢?我认为他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远古神话是中华文化的真正起源,这是先民们几万年的远古文明的积累和总结,所以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这些能够代表远古文明的神话故事,追本溯源地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说中作者扩展和延伸了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描述了女娲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炼石,一共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五彩石,她补天时用去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仅仅剩下了一块没有用上。

妙就妙在这一块没被派以用场的石头上。

这个地方脂砚斋作批说:“剩下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

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说出了《红楼梦》的主题,这块“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的石头,既没有补女娲的天,也没有去平大禹的地,而是想着要去补人类社会的“天”,去平人情世道的“地”。

所以他才会借助一僧一道的法力,来到人间,演绎出这一段以文补天、以文济世的《红楼梦》!2、以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作为小说的引子 小说拉开了序幕之后,曹雪芹又安排了甄士隐的一段“白日梦”,在梦中通过一僧一道的对话,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我认为首先是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服务的。

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曹雪芹用远古神话作为序幕引出了小说的主题是——以文补天和以文济世,而这些主题在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中,还很难得以实现,尤其是在疯狂的“文字狱”下,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他的补天之路、济世之道,不能顺利地问世传奇,他本人也将面临杀身之祸。

所以他只能构筑出一个云山雾罩的神仙梦幻世界,将他的主题散布其间,希望有朝一日,世人能够拨开云雾,让他的主题思想放出光芒。

其次是不落旧俗地增强小说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使这部小说能被世人接受并乐为传道。

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传承了这一传统的哲学思维,并有效地运用到小说当中,无论是小说的情节,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体现了这种哲学思维。

比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主要人物,她们有多少优点,就必然有多少缺点,在小说中不是先扬后抑就是先抑后扬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那么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先种下这颗木石前盟的种子,让它与后面出现的金玉良姻,形成一种制衡关系。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神瑛侍者的千年灌溉,方换得绛珠仙子一生的眼泪,这才有了这个木石前盟的故事。

在小说中,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分别代表了新旧两种不同的婚姻观念,木石前盟代表的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理想婚姻,而金玉良姻则代表了以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的世俗婚姻。

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展开了一场公平、公正、公开的较量。

如果没有木石前盟的引子,那这种较量就是师出无名,小说最终也将会走向千篇一律的旧套路。

3、以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基石作为小说的思想基础 我们知道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而在一部小说中同时将这三大体系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这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恐怕很难找到第二部,而这恰恰是《红楼梦》最明显的一大文化亮点。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其思想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世之人的传承中不断地发展和推向前进的。

那么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体系绝大部分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但同时也有很多思想被歪曲或被舍弃掉了,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世人认知上的偏差所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故意篡改造成的。

曹雪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自己的绝世经典《红楼梦》中,将这一人类阶级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了客观的反应,在小说中他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披露了被歪曲和篡改后文化现状。

当然,曹雪芹在小说布局时,也不是让这三大思想体系齐头并进的,而是将儒家思想定为主流思想,作为小说的基本色调,释家和道家思想定为非主流思想,作为小说的间色调。

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二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就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释家思想从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之后,虽然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但也只能与道思想一起成为非主流思想,而归入宗教的行列。

后世之人虽几经努力,希望能使三教合一,但始终没有能彻底改变这样的局面。

所以,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做这样的安排,也是充分考虑到了这种客观的社会背景。

4、以历代各种不同的文化载体作为小说的骨架 作为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使用一定的载体才行,而选用何种载体则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潮流和传承者自身的认知。

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所流行的载体是诗歌形式,诸子百家的载体是散文或语录等,发展到后来就有了楚辞和汉赋,再往后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这些载体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现状,从这些不同载体的变化过程,我们也可以清理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轨迹来。

那么在《红楼梦》中,我们同样能感觉得到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只要是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人们所使用的过的载体,曹雪芹几乎都用到了。

蔡义江先生在《论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中说《红楼梦》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所未曾见的。

从中国传统文化整个发展进程来看,小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到了明清两代,已经非常成熟了,但要是作为一种社会流行载体,在这一时代还只能说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然而当时的曹雪芹已经认识到,小说是最能面向大众的一种能够做到雅俗共赏的文化载体,应该是能够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以小说作为自己思想的主要载体,同时又兼顾到其他各种载体,以其他众多载体为辅,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

如果说小说是《红楼梦》的躯干的话,那么其他形式的载体则是她的四肢,它们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它们被作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曹雪芹就是这样利用中国历代不同的文化载体,构建起《红楼梦》的基本骨架。

5、以充满民族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的语言作为小说的皮肉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评价一位作家的基本指标。

曹雪芹堪称是一代民族语言的大师,他把古人的语言、民间的语言、少数民族的语言、外国的语言、南北方言溶入一炉,把一部《红楼梦》变成了华夏文学语言的总汇。

在《红楼梦》中,无论是作者自己的叙说语言,还是小说人物的对话语言,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如一僧一道关于绛珠草还泪的故事、贾雨村与冷子兴的“正邪两赋成败论”、警幻仙子的“意淫论”、史湘云的“阴阳论”等,无一不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思想的结晶。

就连极普通的小丫环,也能说出“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等富含哲理的话来。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度,其文化也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多元化的文化体系,除了儒、释、道等思想体系,更有着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中医中药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和各地的民风、民俗、方言、谚语,等等。

这一系列的文化大餐,在《红楼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示。

而所有的文化元素,都是通过一些朴实无华的、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语言,来组织和串连起来的。

也正是这样丰富多彩的语言,才使得他这部作品真正达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最高境界,才使得他这部作品能够经久不衰,永远闪耀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之林的上空,无人可及!6、以一个内涵丰富的“情”字作为小说的血液 曹雪芹开篇立论,就说《红楼梦》是在大旨谈情,从整个小说来看他确确实实地做到了这一点,一个“情”字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无论是躯干还是四肢或是枝端末节,这个“情”字就象血液一样,无处不流淌,无处不见其“情”。

这一个“情”字,让曹雪芹突破了老庄哲学的生死观,超越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一个“情”字,让他突破了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束缚,超越了活在当下的人生追求;这一个“情”字,让他突破了释家的色空循环理念,超越了普济众生的大乘思想。

这个“情”字并非片面的狭隘的情,它是包含了爱情、亲情、人情、友情等人间所有的真情。

这些真情,都是发自于人的内心,成型于人的思维,又受制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

曹雪芹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命运、家族的兴衰、社会的更替等客观规律的追踪蹑迹,最终为我们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传统文化决定了人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又决定了人类的真情,而人类的真情产生之后,又会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思想观念则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所以,最终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性因素,就是不同文化、思想观念和真情所组成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基本命脉所在。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精心布局和安排,曹雪芹终于实现了他全面传承和宏扬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理想,同时他又告诉世人一个真理:要想改变人类生存的现状、改变人类未来的命运,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正本清源,继承和弘扬那些积极的、先进的文化元素,剔除腐朽的、没落的文化残渣,用以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