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历史真题(总分:195.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个小题,从中任选5题)(总题数:7,分数:35.00)1.门阀士族(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阶层。
东汉时期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的前身。
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
这种制度在东晋臻于鼎盛。
门阀制度确立后,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形成严格的等级划分。
)解析:2.市舶司(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唐宋时设置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
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对外事务;宋代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
宋代的市舶司类似近代的海关而权力较大,国内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外国商船到达港口后,须向市舶司申报,并接受检查;市舶司另征收货物的十分之一的入口税,是为抽解。
)解析:3.改土归流(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
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
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
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解析:4.《马关条约》(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事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银三千万两。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
)解析:5.北洋与南洋(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清末至民国时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以南为南洋。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
三口通商大臣常驻天津,办理牛庄(后改营口)、天津、登州(后改营口)三口通商事务,并管理天津关税。
遇有要事准会同直隶、山东、奉天的各级官员商办。
设置10年,由崇厚专任。
1870年将三口通商大臣改为北洋大臣,主管山东、河北、辽宁三省通商、外交、海防及关税等事务,权限极大,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李鸿章和袁世凯均任过此职。
五口通商大臣主管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至1866年,因东南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已增加多处,改五口通商大臣为南洋通商大臣,管理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口的通商、交涉事务。
因南洋大臣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各项事务与行政牵连较多,1873年起由两江总督兼任,此后成为定制。
)解析:6.五卅运动(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925年中共领导的反帝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游行示威,抗议日本纱厂的资本家枪杀领导罢工的领导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到公共租界时遭到英国巡捕的开枪射击。
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各界罢工、罢课、罢市,各地纷纷响应,继而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帝运动。
)解析:7.国民大会(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946年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又称“制宪国大”。
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出一部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
1946年11月12日至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于南京召开,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等“社会贤达”1600多人参加了大会。
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各项基本制度。
中共和民盟拒绝参加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宪法。
)解析:二、论述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从中任选5题)(总题数:8,分数:160.00)8.简要介绍四书五经的基本内容、评价。
(分数:2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朱熹把这四种书加以注释,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为《四书集注》,《四书》由此而得名。
《四书》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德育思想,是中国德育史上的重要著作。
《五经》即《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据传,儒家本有六经,经过孔子及其后学的整理、补充,只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种流传下来,所以称《五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一般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书经》即《尚书》,是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历史文献汇编。
《易经》即《周易》,是殷商时代记载向“天”或鬼神问吉凶的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封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10篇。
《礼经》,即《仪礼》,后来加上《周礼》和《礼记》,称为“三礼”。
《春秋经》是春秋时代鲁国官方一部编年体历史书。
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
)解析:9.简述中国古代分封制。
(分数:2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一)西周分封制。
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受封者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
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
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
(二)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西汉初年,郡县制与诸侯王国并行的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当时的郡只有十五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
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
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于中央。
郡国并行制引发了严重的诸侯王国问题,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最终解决。
(三)西晋的分封制。
西晋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皇室和世族的统治力量,司马氏家族又恢复了分封制,晋武帝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以后又不断增加;除了王国之外,还分封异姓公侯国五百多个。
每个王国甚至公侯国都有一定数目的军队。
诸王奉命出镇各地,又拥有地方军政大权,可以自辟僚属,结果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
各王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攻斗,终于引发了“八王之乱”,战争历时十六年之久,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四)明代的分封制。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长远统治,及同元朝残余势力斗争,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地,让他们辅翼王室。
朱元璋在分封时虽然为提防藩王势力的扩大,采取“唯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的措施,但诸王势力的发展,冲破了这种限制。
这对明中央皇权自然是很大的威胁,朱元璋死后不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变”。
燕王朱棣即位后,继续加强中央集权,他和以后几代皇帝,为消除地方藩王的割据势力,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形成了所谓“藩禁”。
)解析:10.论述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南进的周期性原因及其影响。
(分数:2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气候变迁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当气候变寒、降水减少时,农业歉收,北方少数民族维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受到限制,只有向较为发达的中原王朝进行掠夺。
气候干冷导致中原王朝内乱烽起,凝聚力减弱,抵御游牧民族的能力削弱,刺激了少数民族南进的欲望。
两汉时期匈奴南进、明清之际满清入侵等,都有这方面的因素。
中原王朝一治一乱、盛衰交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进的重要因素。
中原王朝初建时百废待兴,游牧民族趁势南进;当中原王朝经过休养生息实现国富民强时,往往会主动出击,游牧民族无力南进。
两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明朝时的蒙古,都是这种情况。
中原王朝的立国之本对游牧民族南进也有一定影响。
比如:汉唐崇尚武力,匈奴、突厥纵然强大,南进的步伐也受到遏制;宋朝仁弱,重文轻武,契丹、女真、党项等游牧民族动辄犯境,宋朝难以抗拒,只得以和亲、纳贡换取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