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 空间静止画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画面由边框限定出有限范围,具有长度和宽度,其面积可以度量。
这一特点引出了客观景物广阔性与画面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画面是平的,只具有二维空间的物理属性。
但是客观事物是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这一现实形成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思维方式,于是出现了三维客观世界视觉习惯和二维画面表现之间的矛盾;用单幅画面只能表现静止的图形,而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运动、变化的事物,因而存在如何在静止画面上表现运动形体的矛盾。
这些内容都属于平面构成研究的范畴,因此本节准备讨论这样三个内容:画面上呈现二维空间的一些特点如何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1.画面上呈现二维空间的一些特点(1)可以通过联想生成画面上的背景空间按照一般艺术规则,在处理主体与背景空间的关系时,一般要求背景对主体起陪衬和烘托的作用,这是当主体与背景都以独立实体存在的情况下,对背景的定位。
但是在画面上,有时会出现由主体演释出背景的情形,即背景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观看者通过自己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效应联想出来的。
例如下图中,在一张空白纸上画一架飞机,会使人联想到其背景必定是天空如下图;如果在该纸上改画一条船,则会联想到水面的背景。
在这里“天空”和“水面”并非客观存在,而是通过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效应联想出来的。
(2) 可以通过调整背景与边框的位置关系来拓宽画面的视野视觉中心一般落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因此当画面需要用一些背景图案进行美化或陪衬时,为了给视觉中心留出比较宽裕的空间,通常将这些背景图案安排在靠近边框的位置,即往上、下靠边,或左右靠边,或靠边框角上,这样就能在阅读主体内容时保持比较广域的视角。
例如在下图中,图(a )的背景图案放置的位置居中,显得画面空间狭小,主题内容难以展开呈现;图(b )的背景图案靠近边框角,给主体留出了宽阔的展示空间。
(a)背景图案位置过于居中(b)背景图案靠边给主体留出展示空间(3) 可以通过形体与边框大小的关系来显示画面空间的辽阔与拥挤如前所述,画面上的空间内涵可以借助形体表现出来,同样,这个空间的大小也可以通过形体大小与边框面积的关系表现出来。
例如在下图中,边框面积远比飞鸟的形体大得多(图a ),联想到的天空背景就显得十分辽阔;反之如果在同样大的边框内画一个大的形体(图b ),则背景空间就变得狭窄的多!(a)辽阔的天空背景(b)背景空间显得拥挤(4) 边框对具有方向性的形体的制约画面中形体在很多情形下都具有方向性。
例如某人的目光凝视前方;正在运动的物体的行驶方向等等。
具有方向性的形体会对观看者的视线有引导性,使其沿着该方向移动,因此要求边框在该方向的前方留有足够的空间,否则会使人感到没有回旋的余地。
摄影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拍摄侧面或半侧面像时,总是将人安排在画面的一侧,面向较宽的另一侧以保持视线前方有较宽阔的空间。
下图示出的是边框对形体运动方向的制约。
图(a)会使观看者感到走投无路,似乎就要“碰壁”;图(b)将其运动方向反转过来,观看起来就顺眼多了!(a)运动快要“碰壁”(b)运动前方留有广阔空间2.如何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长期以来养成了对这个立体世界的视觉习惯和思维方式,从构图角度将这些习惯和思维进行整理,可以归纳出若干产生立体视觉效果的规律。
因此按照这些规律在画面上构图,也能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节仅从构图的角度讨论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几种基本方法。
其中包括透视、遮挡、阴暗和阴影、虚实以及利用斜线或曲线的变化等五种。
至于从用色和用光角度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将在下一章中讨论。
(1) 透视透视的概念是为了在画面上体现各形体或形体各部分之间的纵深关系而引入的。
设想在观察者的眼睛与这些纵深位置的形体之间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如果将隔着玻璃看到的这些形体就认为是“画”在玻璃上的形体像,则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画”在玻璃上的形体像的大小,是实际形体离透明玻璃远近距离的函数:离得近的形体像大,反之就小。
因此,透视的基本表现方法可以简明地概括为“近大远小”。
在平面构图时,经常运用近大远小的方法在画面上表现形体间的纵深关系。
如下图所示。
用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纵深关系图中这些人体由大到小,表现出他们处在画面纵深方向上由近及远的位置上。
这种表现方法,同样适用于表现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纵深关系。
顺便说明两点:在画面上表现纵深关系时,一般习惯于将画面下部定位为近处,由下往上对应由近及远(也有少数例外情况)。
在上图中,除了用大小表现纵深关系外,各形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确定最近和最远两个形体以后,那么位于此二形体之间的形体,其纵深位置肯定处于二者之间,而与该形体的大小没有关系。
参看下图。
位于中间的乘凉的人是由其位置决定的,与其大小无关(2) 遮挡人们对于遮挡现象已习以为常,从而形成这样一种视觉经验:当近处形体遮挡远处形体时,远处形体被遮挡的部分将看不见。
这种前后重叠的关系是三维空间的属性之一,同样也是一种与画面垂直的纵深关系。
在平面构图时,利用这一视觉经验,可以用遮挡的方法,在平面上造成视觉的纵深感。
参看下图。
图中尽管被遮挡的部分看不见,但是人们还是认为该形体是完整的,这是因为该形体的完整形象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缘故。
用遮挡的方法表现纵深关系上述遮挡法同样适用于表现一个物体的纵深部位。
例如一个六面立方体在画面上最多只能呈现三个面,其余部分均被遮挡,但是由于视觉经验,人们还是将其视为一个六面体。
(3) 明暗和阴影大家知道,明暗和阴影的出现是由于光线照射的结果。
当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时,物体上迎光部分明亮,避光部分较暗,而被物体遮挡的背后,由于得不到光而处于阴影之中。
明暗和阴影是三维空间的一个重要属性,同时也是构图的元素之一,因而常被用来在画面上表现立体效果。
明暗的视觉效果在粗糙的表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常被用来在画面上表现物体的纹理,例如水泥地面、毛线织品、金属毛坯等,在光线斜射下呈现出的明暗变化,不仅使物体的形态表现逼真,而且立体感很强。
下图示出的是用阴影表现立体效果。
来自画面纵深处的阳光照射在岸边观船的女孩上,虽然看不见太阳,但是根据投射在地面上的阴影可使人信服这一认识。
用阴影表现阳光来自纵深方向在专栏片头或广告中,也常用阴影表现立体效果,如下图所示。
在标题字的一侧加上阴影,立即会显示出字体的浮雕效果。
标题字的的一侧加阴影,可显示浮雕效果(4) 虚实光在空气中传播时,由于受到其中的微小尘埃和水分对光线散射和吸收作用,而且距离越远,光的损失越大。
物体上的反射光传递到观看者眼睛的途中是有衰减的,而且随着距离增加时衰减愈甚。
这种现象叫做“视觉衰减”或“视觉梯度”。
显然视觉衰减的程度与两个因素有关:反射光的强弱和被视物体的远近。
对于近处物体或在强光照射下的物体,由于反射光较强,表现为该物体的轮廓清楚、细节清晰、颜色鲜艳、层次分明;相反,对于远处物体或弱光照射下的物体,因为物体反射光弱而使形态模糊,表现为轮廓线和细节难以看清,颜色的纯度明显降低而变得暗淡,明暗对比也明显减弱。
在平面构成中,利用了这种被视物体的虚实视觉效果与其距离远近之间的依赖关系,在画面上通过景物的虚实来体现其纵深感。
例如下图中,树的远近感就是通过形体虚实和大小的方法得到的。
通过虚实手法产生纵深感(5) 利用斜线和曲线的变化在几何学中讨论六面体时,先在画面上画一个正方形,然后用两个平行四边形表示六面体的顶面和侧面。
如下图(a)所示。
这就是常见的用与画面边框倾斜直线或二相交直线不成直角的方法来显示纵深感。
此外在画圆柱体时,也是将两端的圆变成椭圆,再用两根直线连接,参看图(b),这样就好象从前上方看到的圆柱体一样(a)六面体(b)圆柱体利用斜线和曲线变化来表现立体感的方法,在几何学和机械制图中广泛用到,而在平面构图艺术中,这些技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创造出许多更富艺术特色的立体图形。
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图(a)是将一个同心圆分成三段,再用三组斜线分别将各同心圆连接起来。
经过这样变化以后,该同心圆的三个层面的立体效果便显示出来了。
(a)将同心圆变化出三个层面(b)将方格变化得凸出起来图(b)对横竖线条形成的方格图案进行这样变化:从中心开始将直线改为曲线,并且相应地改变线条间的间隔,于是该图案的中间就好像凸出起来,具有明显的立体效果。
1.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画面上不仅能表现三维空间,而且能表现空间中的动感,即运动趋势。
这是利用人们长期观察物体运动时形成的一种视觉“惯性”。
因此只要在构图时表现出这种惯性的形态或者呈现这种惯性形态的环境,都能使人联想到运动,从而在心理上接受这种运动的感觉。
在画面上表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实际是给三维空间赋予了随时间演变的特征,因而被视为表现四维空间。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静止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
(1) 通过人、动物、车辆或机械等在运动过程中的姿态来表现运动。
例如人在悠闲散步、正常行走、急速赶路和飞快奔跑时的姿态是不相同的,因此构图时便可用这些姿态表现人的行进速度。
(2) 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来表现动感。
例如人在用力搬运重物时,或者陶醉在演奏钢琴时的面部表情都具有鲜明特点,因此构图时便可用这些面部表情来表现当时的活动场景。
(3) 通过特定的运动环境来表现该环境中的运动。
例如人在游泳池中游泳的姿势或者飞鸟在天空翱翔的姿势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人和鸟都不可能停止下来,因此可以用这类场合作背景,衬托出该背景下主体的运动。
(4) 通过外加辅助图形或文字来表现主体正在活动。
例如在飞行子弹后加几根线条表示速度很快;在人头像旁加一个带有文字说明的闭合线,表示该人正在讲话,等等。
参看下图。
(a)飞行的子弹(b)正在讲话不过应该强调指出,用静止画面表现动感是绘画或摄影艺术水平的一种体现,许多艺术大师在该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
但是将这种艺术形式用于教学,难免受到一些限制。
正如后面将要提到的,多媒体画面是以运动画面为基础的,因此讨论的内容仅仅用作一种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