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王恩界 乐国安 内容提要 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学者们提出多种理论来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对这些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加以回顾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侵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侵犯行为 发生原因 心理学 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侵犯,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①虽然现在还没有关于人类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但是已经产生了几种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可以对一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结构化解释。
篇幅有限,简论而言。
一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②。
在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
二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常被用来解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四种,即一是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因素,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人和动物一样具有不断积累的侵犯能量,当特定的刺激引发了内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会发生。
二是以Wi l-s o n和P a l y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因素,进化论心理学认为生物的进化不但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人类侵犯行为模式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是遗传因素。
在行为遗传学研究领域有一些证据显示,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荷尔蒙因素。
研究者很早就发现了雄性激素在动物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
诸如睾丸激素之类的雄性激素之所以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发挥两种作用,即组织与激活。
但是,人类是否也会受到类似的影响还处于广泛的争论之中。
接下来三种是挫折侵犯理论(f r u s t r a t i o n-a g g r e s s i o nh y p o t h e s i s)、认知新联想理论(c o g n i t i v en e o a s s o c i a t i o n-i s m)和认知情感互动理论。
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首次提出的,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一直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
该理论是把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人类对环境条件反应的第一次尝试。
多拉德认为个体的侵犯行为是由他所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是个体受到挫折的后果,其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作为前提。
该理论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修正,现在的理论共识是:受挫可能使个体产生多种行为结果,侵犯行为就是其中之一,但一般情况下侵犯的产生都以受挫作为270前提。
从很多方面来说,挫折侵犯理论都是一种简单而且有用的理论概括。
它的理论内容对其后的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原因的分析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挫折侵犯理论没有说明为什么挫折之类的不利条件会引发个体的侵犯行为。
而这个问题恰恰是B e r k o w i t z所提出的认知新联想理论的起点,该理论认为:诸如挫折之类不利条件不会直接引发侵犯行为,它们首先会产生不断积累的消极情感,这种消极情感作为一种中介调节过程,最终有可能表现为两种直接的结果:侵犯行为和逃避行为。
也就是说,所有能够引发消极情感的环境都可以看作是侵犯行为或逃避行为发生的先行条件。
当个体面对消极情感时,是表现出侵犯行为还是表现出逃避行为取决于个人的遗传天赋、从前的训练和经验以及对抑制或促进侵犯的情境的识别等。
认知新联想理论在解释侵犯原因时把认知与情感看作是互相独立的平行过程,并且认为一种过程不会引发另外一种过程。
虽然其承认认知过程对情感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却未能很好地解释认知过程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影响侵犯行为的发生。
认知情感互动理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其认为愤怒(a n g e r)是调节外界环境刺激和侵犯行为之间关系的必要中介变量。
而所谓愤怒是持续唤起的消极情感过程和说明、理解这种这一过程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一定环境线索的基础上,那些破坏个体心灵安宁的情绪唤起会被个体的认知过程理解为愤怒,而造成这种威胁的人或物会成为愤怒和由这种愤怒所激发的侵犯行为的目标。
认知情感互动理论关于侵犯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论解释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主要认为:愤怒不单纯是个体因为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生理情绪唤起,对于现代人来说愤怒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社会性定义,在人际互动中,那些使用不正当方式攻击他人或者违背社会与文化规范的人才会使我们感到愤怒。
而且侵犯也不是愤怒的唯一结果,研究表明大约有75%的被试者在愤怒时没有以侵犯方式作出反应,而是和肇事者或中立者共同商讨所面临的问题③。
八是社会学习理论(s o c i a l l e a r n i n g t h e o r y)。
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对挫折侵犯理论简单地把侵犯行为看作是一种受挫反应的观点提出了深刻的批评,虽然它并没有否认挫折或其他环境刺激是诱发侵犯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它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个体是如何获得并保持侵犯行为的问题上。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基因与天赋规定了侵犯的潜在可能性,挫折和其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的环境条件,而个体侵犯行为的对象、形式、强度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中获得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获得侵犯反应,通过强化保持侵犯行为,并通过内部的认识图式来调整侵犯策略。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还是在电视等媒体上,儿童都可以观察到大量的侵犯实例,他们的抽象认知能力可以把侵犯行为的发生环境、反应序列以及后果在记忆中形成主观表征;奖励与惩罚决定了儿童对侵犯行为的预期结果,当他们发现有人可以通过侵犯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又或在特定的情况下有过利用侵犯获得有价值回报的经历时,侵犯行为就被他们赋予了很大的效用价值,并且在“侵犯会带来好处”的预期过程中,那些得到了强化的儿童会逐渐产生“我有能力侵犯”的自我效能感;当儿童有了侵犯经历并不断体会侵犯结果时,他们开始感知到一种由社会所规定的微妙的行为规则,并倾向于把这些规则作为行动指南。
在此后的侵犯经历中,儿童可以不断地根据更为复杂的侵犯情节构造出更为恰当的侵犯策略,就这样,儿童的侵犯策略进入不断调整的循环之中④。
九是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 o c i a l i m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g t h e o r y)。
在解释侵犯行为发生原因时,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当反应能力的话,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这种不适应行为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或使他养成一贯的侵犯性。
十是侵犯的互动理论。
长期以来,美加两国的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侵犯研究典型地集中在个体行为上,其中有些研究倾向于把侵犯视为稳定人格的必然结果,这种理论观念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实践。
不过多数心理学家,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更愿意从社会环境中寻找侵犯行为的发生原因,他们往往把侵犯看作是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而认为侵犯与个体自身的关系并不显著。
以上两种侵犯研究视角很少关注侵犯对侵犯行为主体的影响以及受害者在侵犯过程中的反应,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把侵犯行为作为一种互动的过程来加以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侵犯行为研究逐渐把注意力投向了侵犯的互动过程,并把这种互动过程视为侵犯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
有些研究揭示了同伴的互动关系与男孩身上侵犯性的发展之间的联系。
⑤侵犯行为的类型与程度随着双方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非对称的双方关系中有一方会经常发生主动性的侵犯行为,而另一方却很少发生此类行为,并且双方都很少发生反应性侵犯行为,非对称的双方关系是典型的恃强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两种关系相比,它可能更加难以长久地维持;与之相反,271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有较多冲突的双方关系中既有较多的主动性侵犯行为又有较多的反应性侵犯行为,在这种关系当中,越轨行为发生频率最高,往往在那些受到同伴群体强烈排斥的男孩子之间容易形成此种关系;冲突较少的双方关系和如上两种关系相比,表现出更多的合作性。
最后一种是性别与人格差异。
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有四个重要的发现:首先,在各种人类文化中,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其次,在有差别的社会化形成之前的生命早期,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再次,侵犯的性别差异不但表现在人类身上,在进化程度低于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更加具有侵犯性;最后,侵犯行为与性荷尔蒙相关,也可以通过注射性荷尔蒙等物质来加以改变。
但是,我们不能把侵犯行为在性别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仅仅归结为男女两性在身体天赋方面的不同。
当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更倾向于把性别差异视为影响侵犯行为的背景因素,而把男女在侵犯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归因于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化实践的差异⑥。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心理学家们并不经常讨论人格因素在侵犯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角色问题,这首先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既有信度又有效度的人格量表能够准确地测量出人类的侵犯倾向,因此,心理学研究也很难设计那些有关侵犯行为与人格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其次,研究侵犯的心理学家们喜欢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如果必须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的话,他们通常倾向于把它作为稍微次要的因素。
在这一点上,最为明显的例证是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因素和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侵犯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并不像前者那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