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来源: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6-03 点击次数:9课题负责人:周占龙成员:焦承路路利卿邹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越来越迫切地成为巩义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着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严重滞后工业经济等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因素之一。

因此,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对巩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一、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发展现状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其它各行业的总称,亦称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科教卫生和公共管理业等15个门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交通运输邮政业稳步发展。

交通运输邮政业是第三产业中起步较早的传统行业,基础设施和运营网络比较完善,近年来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

2011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完成44.1亿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10%。

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十年来,消费品市场始终繁荣活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以金好来、星月时代广场、格兰酒店等为代表的本土商业餐饮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5.5亿元,是2000年的4.8倍,年均增长15.3%;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7亿元、12.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7倍、5.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0.8%、12.6%。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

我市房地产开发始于2000年,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住宅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2011年,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9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7.3平方米,比2005年多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44.6平方米,比2005年多7.7平方米。

金融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市金融业稳定发展,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

2011年末,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28.9亿元,是2000年的4.4倍;各项贷款余额为135.1亿元,是2000年的2.7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7亿元,是2000年的3.3倍。

存贷款稳步增长,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随着浦发村镇银行的成立和郑州市商业银行最新入驻,截止到2011年底,共有9个金融机构在域内设立法人或成立分支机构。

2011年,我市上市公司已达7家,共募集资金达110多亿元。

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全市深入实施旅游业发展计划,继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3300万元的南部山区旅游信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浮戏山旅游综合开发、嵩顶国际文化园、河洛康家、杜甫故里等旅游重点工程顺利推进,5家3A级景区通过复审验收。

随着青龙温泉大酒店、华丰园大酒店创成三星级饭店,华裕建国酒店、新龙苑大酒店开业运营,旅游接待能力持续提升。

2011年全市共有旅游景点15个,风景名胜区1个,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3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旅游收入 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

(二)历史纵向比较长期以来,随着巩义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重生产轻流通的经济发展取向,重工轻商重积累轻消费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1991—2011年第三产业平均增速为13.4%,比同时期工业17.9%的平均增速低4.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

多年来,巩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提高的趋势(见下图)。

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比1990年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7.4个百分点,表明产业结构重心逐步从第一、三产业转向工业的特性。

内部结构有所优化,新兴行业有所发展。

随着消费品市场的不断升级换代,信息技术、房地产等新兴行业的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到2011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营利性服务业(含信息传输)等行业比重分别达到24.1%、12.4%和4.5%,分别比1995年提高12.1、6.9、3个百分点;交通邮电仓储、金融等行业比重分别比1995年下降11、14.6个百分点,表明在传统的三产行业有所优化的同时,一些新兴行业也有所发展。

(三)地区横向对比与全国、省、郑州市平均水平相比,巩义三产比重偏低。

2011年巩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 P比重为23.5%,比全国43.1%的平均水平低19.6个百分点,比河南省28.8%的平均水平低5.3个百分点,比郑州市38.3%的平均水平低14.8个百分点。

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见下图),2000年以前我市三产比重变化与全国、河南省、郑州市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2000年以后与全国的变化趋势相背离的,与河南省、郑州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从发展速度来看,2001—2011年巩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1.4%,比郑州市平均增速12.1%低0.7个百分点,与河南省平均增速11.1%和全国平均增速11%基本持平。

在十个省直管县中,巩义总量优势明显,增速和比重排名比较落后。

2011年,巩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13.1亿元,增长9.8%,总量排名第1位,比第二位的汝州市多25.6亿元;增速排名第6位,比第一位汝州市的14.8%低5个百分点;占GD P比重为23.5%,排名第8位,比第一位兰考县的33.8%低10.3个百分点。

在郑州六县(市)中,巩义总量已被新密超越,增速和比重排名比较落后。

2011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名第2位,比第一位的新密市少5.3亿元;增速排名第6位,比第一位新密市的12.8%低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排名并列第3位,比第一位中牟县26.2%低2.7个百分点。

二、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自身发展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第三产业是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与全国和周边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市建设“工业强市”、“三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经济发展。

按照世界银行的资料,近年来,高收入国家(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 P的比重为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为50%左右,低收入国家(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为45%左右。

虽然这个标准在衡量微观县域经济方面并不完全适用,但仍具有一定参照作用。

2011年,巩义人均GDP超过9200美元,富裕程度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23.5%,对GD 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6.8%,比工业经济82.3%的贡献率低6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经济发展。

内部结构升级缓慢,传统产业比重偏大。

虽然巩义市网络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差,规模小,比重低,发展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

2011年,巩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合计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63.1%,传统服务业依然是构成三产的主体。

一方面,传统服务行业面临发展后劲不足、对第三产业整体拉动持续力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结构不合理,影响制约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规模总体偏小,集群效应较弱。

巩义市第三产业基本单位大多为中小企业,个体户,整体呈小、散、乱状态,产业化水平较低,集群发展态势不明显。

2011年,巩义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共有1841家,除去公共管理、教育卫生等行业1128家行政事业法人外,只有713家法人单位从事交通、贸易、住宿餐饮、房地产、金融和营利性服务业。

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批发业和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零售业)企业有28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星级住宿业和年营业额达200万元以上餐饮业)企业有18家,物流企业21家,房地产企业58家,金融业7家。

受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问题的制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朝开夕闭”,难以发展壮大。

(二)统计制度方面当前,第三产业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各行其事,资料严重脱节,导致第三产业统计资料不能真实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核算依据主要来自部门统计。

根据河南省GDP核算方案的要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核算对部门数据依赖性很强。

因此,部门数据的支撑对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核算至关重要。

从2011年核算实践中,我们发现部门统计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税务部门与统计部门资料不匹配、不协调;交通、邮电通信部门的相关指标发展速度较低,在六县市中的位次落后等问题。

实行在地统计原则不能真实反映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按目前执行的以法人单位所在地确定统计单位原则,第三产业中垄断、连锁经营的单位法人注册地不在巩义,其数据不能计入巩义市,使得有些资料不能真实反映我市该行业实际发展现状。

比如中石油、烟草公司等部门在巩义的销售额,丹尼斯、苏宁电器、肯德基等连锁经营单位在巩营业额,占我市相关行业的比重较高,但数据并不计入我市,直接影响到我市第三产业总量和增速。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一)发展思路与建议加快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在提高质量和层次的同时,继续保持增长速度,全面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全市第三产业实现新跨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开拓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地,城市化水平提高必然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

因此,我市要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有利时机,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龙头,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重点做好以下五点:第一,高起点做好完善修订城市规划,发挥城市规划的核心导向作用;第二,大力完善城市功能,最大程度的方便市民生产和生活;第三,努力保留、挖掘和形成城市文化特色,以城市文化特色吸引人才、吸引游人;第四,建设节约型、环保型城市,推进绿色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和更新;第五,建设文明型、学习型城市,大力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性事业;第六,学习借鉴外省(市)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扩权强镇做法,在财政支持、资金筹集、经济管理权限、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研究出台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使具备一定条件的小城镇尽快发展成为小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