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选1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有解析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选1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有解析

考点集训【P300】1.(2016雅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中期,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编撰刊发一系列论著,阐发了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被称为“新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之不见全经(指儒家经典)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

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

——王安石《王临川集》材料二己酉,王安石进所撰《诗、书、周礼义》。

帝谓安石曰:“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

”遂颁于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号曰《三经新义》。

辛亥……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新学”的治学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新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立足儒学,汲取百家之长。

时代背景:儒学没落;北宋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倡导变法革新。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作用:“新学”一度成为北宋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2.(2016三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

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

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

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

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

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

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

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

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

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

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参考答案】(1)变化:科举录取名额扩大;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防止作弊;确立了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的制度。

(任答三点即可)(2)作用: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真才实学人材;提高了行政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宋朝统治基础,巩固宋朝统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任答三点即可)3.(2016雅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参考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4.(2016三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后,在政治上,首先取消巴黎高等法院对国王敕令的指摘权,拒绝召开王国三级会议,对敢于反叛的外省贵族无情镇压;在经济上,路易十四将经济大权交给了柯尔伯,推行重商主义;在思想上,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奖励多位政治家如孟德斯鸠与伏尔泰及其他经济学者所开创的政治思想;在军事上,发动了四次大的战争,扩大了法国的疆域,使其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筹建了法兰西科学院和其他学校,培育了莫里哀等一大批文艺巨匠,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中心。

——改编于赵立行《路易十四:专制统治最完美的化身》材料二1689年俄国彼得一世为尽快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推行了改革。

首先,大力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向西欧学习,引进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发展学校教育,提倡西欧生活方式。

同时,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振兴国家经济。

为了给工场主提供廉价劳动力,下令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还鼓励地主开设工场。

一方面使农奴的境况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摘自2003版人教版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法国路易十四和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异同。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路易十四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1)同: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都采取措施发展经济;都重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都加强了本国的力量。

异:法国从法院开始加强中央集权,俄国则从削弱贵族势力开始;法国强调重商主义发展经济,俄国则鼓励发展手工工场;法国鼓励不同思想和科技、文学共同发展,俄国则强调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影响: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俄国在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使农奴的境况进一步恶化。

(2)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法国成为欧洲最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发展了文化,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中心。

5.(2017一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朝政府的徭役,无田的穷民不堪负荷,有田有势的又勾结官吏进行规避。

雍正元年六月,山东巡抚黄炳看到人丁逃亡日益严重,提出摊丁入亩倡议。

一个月后,直隶巡抚李维钧发出同样的呼声。

雍正帝把李维钧奏折交户部讨论。

户部同意李维钧的条陈,雍正帝仍不放心,又让九卿詹事科道共议,有人就摊丁提出疑议,因田亩有大小好坏之别,怕摊得不均。

雍正帝遂命李维钧详细规划具体办法,要做到对国课无损,于穷黎有益。

李维钧遵命筹划,准备把地亩分为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入,不至于好坏地负担轻重不均。

十一月,雍正帝认为他“筹度极当”,办法完善,就命他于下年开始实行,在全国次第实施。

雍正帝还推行士民一体当差政策,要求士绅同样缴纳钱粮,禁止他们包揽词讼,并且处斩反对政策带头罢考的生员。

田文镜上疏,请将苛虐佃户的乡绅按照违制例议处,雍正帝提出他没有顾及佃农拖欠地租及欺慢田主的问题,命再议论。

于是定出田主凌虐佃户及佃户欺慢田主之例,这种主佃关系的律例,既保护地主收租,又保障了农民人身地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经济改革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经济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1)措施:摊丁入亩;士民一体当差;制定主佃关系律例。

特点:制定,讨论较为充分,注重不断完善;内容,政策注意兼顾各方利益;实施,分步骤,铁腕推行。

(2)改善经济关系,保障国家税收;缓和社会矛盾,保障了农民利益,减轻其负担;既保护地主正当利益,又打击了地主的特权与不法行为;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对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6.(2016附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俞樾阅读《新学伪经考》后写道:“其所论似正,然亦一家之说……又凡古书有与己意不合者,皆以为刘歆窜入,亦未免武断矣。

”梁启超回忆道:“其师好引纬书,以神秘性说孔子,启超亦不为然。

”孙家鼐表示:“康有为必欲以衰周之事行之今时,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人人谓素王可作。

”更有甚者,苏舆说:“邪说横溢,人心浮动,其祸实肇于南海康有为。

”——摘编自熊小欣《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二“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体’与‘用’的关系……学术不能够推动政治,学术就无‘用’,政治不能够培养学术,政治就无‘体’……政治是学术的由知而行,由理想而事实,由小规模而大规模,由少数人的探讨研究到大多数人的身体力行。

政治没有学术作体,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学术没有政治作用,就是少数人支离空疏的玩物。

”——贺麟《学术与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两考”问世后遭到哪些阶层的批评与反对?简述各自的理由。

(2)结合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史实,阐述你对材料二所述观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1)康有为学风有失严谨,结论过于武断,受到专家学者的怀疑批评,也引起科举士人的恐慌;变法理论偏颇,维新派内部意见分歧,持有异议;康有为托古改制,宣传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引起守旧的顽固派的极端仇视。

(2)材料二认为学术与政治是“体”与“用”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的研究方向。

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把统治者视为神圣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打着孔子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学术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两考”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