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⑶、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形成——秦朝;
☆巩固、发展、完善——从西汉到元朝;
☆空前强化(顶峰)——明清时期;
☆结束——1912年宣统下诏退位。
B、中央制度:秦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元: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
⑴、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主要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知识整合】
⑵、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时间、目的: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④、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②、从地方来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⑴、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
关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①、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②、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评价:A、废丞相: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B、设内阁: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朝代表


西周
东周

西汉

东汉
春秋
战国
-2070 -1600 -1046 -771 -475 -221 -206-202 8 25 220
①、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
③、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专题纵横: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西周分封制
【拓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主要区别: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五、【专题知识整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西晋
十六国
439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齐梁陈
220 280 316 420 589 618 907
五代
辽、夏、金
夏、金、蒙古



民国
十国
北宋
南宋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特点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③、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拓展: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3)、郡县制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专题纵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