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重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重点

地球的形状球体6371千米地球的大小4万千米5.1亿平方千米地轴和两极纬线和纬度——特点与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仪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特点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自转————概况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概况的地理意义地球和地图一般定向法方向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图例——地图的分类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高线等地形图等高线和等深线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五种地形类型地形剖面图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部分实例1.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证明地球是球形;2.登高望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事实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纬线的定义和特点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

也叫子午线。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比例尺是表示图上的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程度的量,不是表示面积的缩小程度比例尺是比值,无单位学习比例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单位的换算:1米=100厘米,1千米=10000厘米,如果把数字的厘米化成千米,去掉五个0比例尺描述中的“万”“亿”等关键字,它代表的是一个数,一个不可忽略,二补0的个数要准确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表示范围内容详略越大越小越详细越小越大越粗略经纬网定向法类型判定方法同一纬线正东正西同一经线正南正北不同经纬线一般根据经纬度的分布判定方向图例是对地球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地图的选择外出旅行,确定行程等,应该参考交通图根据适用目的选择地图了解某地形应该选择地形图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单位是米等高线的特点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等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离一般相同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大小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常见的山体地形部位表————陆地占29%陆地和海洋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提出人:魏格纳主要内容:大陆在漂移证据火山和地震带海陆变迁的原因世界主要山脉与相应板块的位置关系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卫星云图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预报气温的定义与测定日变化和年变化天气与气候降水的变化等降水量线降水得分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气候异常气候变暖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天气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区别时间长、变化不大短时间,时刻在变化联系两者都是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状况的综合风向、风力的大小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人类着装、商业、交通、军事、农业、旅游、健康、文体活动人类对天气的作用人工降水、人工消雾、人工防雹、人工削弱台风、人工防霜冻、人工抑制雷电等空气质量高低分级情况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一级0~50 优二级51~100 良三级101~150 轻度污染四级151~200 中度污染五级201~300 重度污染六级>300 严重污染气温观测:工具:温度计等;单位:℃,读作“摄氏度”;次数:一天四次(通常是每天的8时、14时、20时、2时)气温定义计算方法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一天中四次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一个月中的日平均气温值相加,再除以当月的天数降水的变化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类型降水类型成因分布地区示意图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成的降水赤道附近、中纬度大陆的午后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山地迎风破锋面雨当冷空气和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空气凝结而产生的降水中纬度地区降水的级别级别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mm)<10.0 10.0<24.9 25.0<49.9 50.0<99.9 100.0<249.9 >250.0 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日降水量每天8时和20时两次记录的降水之和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某年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年平均降水量:某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降水测量方法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测量降雪时直接用盛雪口和储水桶容纳降雪从量筒中读出刻度数,就是降水量将储水瓶中的雨水或储水桶中的融化的雪水,倒在量筒里气候因素 具体表现原因气温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吸热和放热速度不同 降水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距海越远,到达的水汽越少,降水越少地形因素在海拔差别打的高山和高原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气候因素 具体表现原因气温 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海拔越高,吸收地面辐射越少降水 山地迎风破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背风坡气流下沉,不容易形成降水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项目 具体表现服装 热带地区人们四季只穿单衣;寒带地区人们四季穿厚厚的衣服;温带地区人们穿衣的多少要随季节变化 饮食 热带地区人们喜欢吃清淡祛暑的食物;寒带地区人们为了御寒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 交通 降水多的地区人们用船舶作为交通工具,寒带地区人们用雪橇运输物资 建筑热带地区建筑物高大,便于通风散热;寒带地区的因纽特人住冰屋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气候影响农作物的品种 我国东部农作物“南稻北麦”的种植就体现出这一特点气候影响农作物的熟制 从热点地区的“一年三熟”到寒温带地区的“一年一熟”,热量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受气候影响人类活动植树造林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排放酸性气体使用含氟冰箱、空调等滥伐森林,大量燃烧矿物材料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和雨水结合形成酸雨,即腐蚀建筑物,又危害人体健康使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沿海低地被淹没分布规律人口稀疏区分布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慢)的问题解决措施居民与聚落语言三大宗教宗教三大宗教的特征与分布特色民居稠密区分布规律稀疏区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聚落的保护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贺自然生长率示意图当人口自然生长率大于0时人口正增长,表示人口增加当人口自然生长率等于0时人口0增长,表示人口处于稳定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当人口自然生长率小于0时人口负增长,表示人口减少世界人口分布及原因人口分布原因分布地区分布规律世界人口分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中低纬度沿海和平原地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湿润;农业发展早、历史悠久;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人口撒哈拉沙漠沙漠地区极端干旱标志性建筑教堂清真寺寺庙、庵院三大宗教建筑景观的差异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观景图标志性建筑教堂清真寺佛塔建筑物特色以尖顶建筑为主,顶部有十字架标志以穹隆状屋顶为其建筑特色,顶部通常有一弯新月标志以塔状建筑为其突出特征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区别项目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建筑物高度低高密集程度稀疏密集道路稀疏密集商店少多学校少多医院少多农田多无果园多无鱼塘多无其他差异人口稀少人口密集聚落的环境聚落的分布典型居民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居民的建筑特点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气候严寒用冰块构成的小屋,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黄土具有直立性,气候干燥利用黄土直立性特点挖掘而成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终年高温,潮湿多雨,多虫、蛇就地取材,用竹子建成,便于通风散热西亚地区的村庄终年高温干燥厚墙小窗,隔热防沙效果好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炎热多雨双层木楼或者竹楼,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北京的四合院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东西南北四角房屋围在一起,大门开在一角,墙体后,房屋坡度小新疆地区的平顶房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房顶是平顶,能够晾晒作物和乘凉聚落的形态聚落形态分布地区聚落特征团块状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条带状沿着河流、山麓、谷地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延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影响聚落分布疏密的三大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基本无聚落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密集,聚落多资源林、渔、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地区便与发展各种工农业,人口较多。

聚落多;资源贫乏的地区,聚落少地域发展差异数量发展与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南北关系国际经济合作性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EU) 布鲁塞尔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ASEAN) 雅加达二十国集团G20 ——认识世界组织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