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的特征

从心理学看现代网络文化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化已逐渐社会化。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作为一种工具, 直接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正在发挥着巨大而神奇的作用。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特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现代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特征(一)网络文化的定义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但是很多学者都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想法比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谈论网络文化时指出 ,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翁寒松认为 , 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 , 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 , 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 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郭良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抽象 , 他认为 , 网络文化就是“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臧学英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是: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 , 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 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 , 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 , 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范晓红认为网络文化也可称为信息文化。

她指出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是网络媒介不断发挥作用的体现 , 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

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 , 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 , 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 , 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 , 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所在。

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 , 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李仁武副教授指出 ,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11曾长秋,汤长安.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M].怀化学院学报,2004.魏宏森、刘长洪认为 , 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 , 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 , 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 , 是一种溶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

[1]从上述的对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中 , 我们可以看出 , 人们对网络文化的认识较之对信息文化的认识 , 歧义更多。

其主要表现 :人们对网络文化认识的角度迥异 , 因而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出现了“盲人摸象”的结果 , 即出现了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定义的局面; 人们在对网络文化进行概念界定时 , 出现了把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在概念上相混同的现象 (如范晓红的界定) ; 人们在对网络文化进行认识和概念界定时没有将网络文化概念与信息文化概念相比较 , 因而未给人们指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网络文化具有明显的层级性。

有学者指出: 网络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

作为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即各种网络产品, 是物质基础和载体; 作为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 其中精神层面包括网络信息、知识、心理、理念和精神, 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对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 介于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的是制度层面, 包括技术规范、运行和使用的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

[2]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 ,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即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

“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 , 是指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 , 是能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的物质环境。

”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 ) 是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

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 , “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

其中某些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外化为网络的基本原则、网络道德规范与网络法规等基本法规与制度 , 而另一部分则内化成网络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心理结构。

(二)网络文化特征理解了网络文化的定义,下面我们就可以探究网络文化的特征。

任何文化都具有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外在的文化物形两种突出的特质。

网络文化也不例外 ,它的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作为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特征 ,这是由网络所2王凯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具有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所决定的;作为精神层面网络文化的特征 ,这是由文化的内在精神形态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1.网络文化物质层面的特征(1)技术的发展性。

虽然各国文化传统不同,文字差异很大,但是网络文化的传播并不受此影响,因为计算机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最通用的共同语言,打破了人类文化史上数千年的众多传统文化各自独立发展和缓慢进化的局面。

从技术应用语言上分析,网络文化主要以WINDOWS的应用软件作为工作语言框架,形成了文化信息承载和传播的高度的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

这是网络文化打破地域文化限制的首要条件,同时这种网络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人的社会化,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二十年前,电视报纸等传统传播媒介是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但现在网络文化扮演了越来月重要的作用,网络语言的形成的主题都是青少年,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尤其是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同伴,网络便成为他们学习和娱乐的工作。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他们好奇和探索新鲜事务的心理,在刺激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角色扮演不仅有利于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促进社会化的手段和措施。

同时,网络的不断发展要求中老年人来学习感受这种网络文化,这种网络文化就成了代际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减少代际冲突,成为社会心理压力的减压阀,这也是现在很多白领热衷于打网络游戏的原因,在网络游戏里,他们不仅得到了放松,更可以通过一场游戏的胜利来满足心理上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信息的高时效性。

网络使文化传播迅速 ,更新快速。

由于其运作模式的特殊性 ,所以能使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的信息 ,它可以用宽带 ,即几乎与面对面同步的速度传输文字、声音、图像 ,且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 ,可以在瞬间将信息发送给千家万户 ,而且用户也可以随时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这都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才将时空拉近 ,使全社会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 ,全面突出了一个“快”字 ,更新快、发展快、进步快。

这种高效性使得他们接触越来越多的新鲜事务,同时接触不同文化成为可能。

在心理学看来,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朋辈群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在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朋辈群体。

在高效性的网络文化面前,接触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成为可能,这种亚文化可能引导他们产生和社会规范相冲突的社会行为。

同时,高效性的网络也来带了外来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冲突,使得很多人无法适应。

(3)存在的虚拟性。

这种虚拟性满足了人们对自我的追求,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隐瞒自己的年龄身高,尽量表现出完美的一面,这种对善的追求正是超我的表现形式。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现实的客观世界被转换成了数字化的信息,从而赋予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特征,使文化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是人类文化直接基于技术进步而创生的文化新特征。

网络文化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不仅是文化信息的虚拟,更重要的是文化主体的虚拟化和文化活动的虚拟化。

在虚拟文化世界中,任何个体都可以匿名的、虚构的身份,甚至多重的角色表现自我并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各种关系,进行文化交流。

这种虚拟性,满足了人们追求超我的愿望,可以尽量掩盖自己在年龄、身高等方面的缺点。

其交流的对象也可能同样是虚拟的。

在虚拟的语境中,其言说的内容也可能是虚拟的。

同时这种虚拟性,使得弗洛伊德的本我得到了更好的表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由于大家彼此不认识,没有道德上的约束和规范,很多人表现出自己内心在真实的想法,可以发表对领导的不满,可以说任何自己想说的话,不用在压抑自己,网络上的一夜情便是这种本我最真实的表现。

迅速崛起的虚拟现实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虚拟世界沟通的桥梁 ,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

因为网络中身份、名称的虚拟性,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现实的物理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虚拟世界”。

这里有虚拟的学校、医院、图书馆等 ,人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 ,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 ,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休闲等 ,过一种完全虚拟的生活。

在网络空间里 ,甚至连网络个体都是“虚拟”的。

网络中的个体是现实中自己的理想化的想象或现实的再现。

当然 ,虚拟并没有脱离现实 ,有的甚至与实际联系更加密切 ,如网上交易带来的是实际动作和现实感受。

(4)操作的交互性。

从技术特征上讲 ,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

网络公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 ,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这种交互式操作方式与传统文化的单向流动方式不同:它表现为信息双向流动 ,交流个体平等对话 ,使交流呈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 ,从而使人类的文化交往方式面临深刻的变革。

(5)开放和没有中心的全球性。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使人们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和接触中 , 将人们带进了一个直接相互影响的境地。

而国际互联网络体现了最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 , 它是遵循着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原则而组建起来的。

任何一个人在网上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 去做任何自己希望做的事: 去自由地访问各种网络信息资源 , 去和世界各地联网的人交流。

因为具有开放性 , 所以任何一件事 ,只要在网络上公布 , 立刻就可以传遍全球 , 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看到 , 这件事就会成为全球人关注的中心。

但是 , 这种全球性是没有中心的 , 每个人都可以处在世界的中心 , 到世界的任何一个点 , 都是等距离的 ,由物理世界所决定的远近和城乡等观念已在慢慢淡化。

[3]2、网络文化精神层面的特征(1)网络文化的极端性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