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网课章测试选择题

马原网课章测试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B)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2.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A.阶级斗争理论B.剩余价值论C.辩证法D.科学的实践观3.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B)A.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B.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C.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D.摆脱了哲学的指导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C)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C.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5.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是(A)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D.威廉•配第6.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D)A.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马克思主义(ACD)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B.对于不断发展着的今天已经难以适应了C.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D.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8.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因为其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CD)A.劳动价值论B.科学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D.历史唯物主义9.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AD)A.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B.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C.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D.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哪些是(ABCD)A.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D.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第一章1.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AC)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B)A.世界上的事物是永恒发展的B.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3.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A.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C.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D.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4.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ABCD)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C.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C)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D)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C.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D.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A.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人的主体地位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8.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B)A.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D.“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1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C)A.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B.具有更多的创造性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二章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里的“基础”指的是(B)A.认识B.实践C.感觉D.价值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认为认识是(D)A.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B.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C.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D.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C)A.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B.都揭示了真理是主观的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D.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5.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说明(D)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A.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C.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ABC)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8.泰戈尔说:“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这说明(ACD)A.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使失败变为成功的重要条件B.正确的认识必然获得成功的实践C.正确的认识未必会导致成功的实践D.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也能变为成功9.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里是木材,画家眼里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A.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选择性C.人的感觉受理性的指导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10.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D)A.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第三章1.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这段话表明(B)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B.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C.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2.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两句话表明(D)A.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B.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B)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D.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5.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B)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6.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观点是(C)A.二元论历史观B.不可知论的观点C.英雄史观D.唯物史观7.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作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句话表明(ABC)A.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C.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8.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内涵是(BCD)A.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孤立的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D.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ABCD)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及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0.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ABCD)A.发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C.考查人们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D.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四章1.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则是(B)A.个别企业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时间的结果B.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

表面看来,好象个人是出卖劳动,工资是劳动的报酬。

但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D)A.劳动的价格B.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C.劳动的价值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3.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D)A.价格B.价值交换C.使用价值D.价值4.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A.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B.它具有计量单位C.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D.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5.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A.人民当家作主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6.资本流通的目的是(C)A.获取消费资料B.获取使用价值C.实现价值增值D.发展社会经济7.下列选项关于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ABC)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C.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8.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还在于(ABCD)A.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B.劳动力是蕴藏在人们身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它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劳动能力C.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D.劳动则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发挥9.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BC)A.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D.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ABCD)A.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B.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C.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D.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第五章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C)A.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B.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C.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C)A.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B.知识经济行业之中C.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中D.高度垄断行业之中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A)A.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D.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4.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主要凭借(C)A.增加产品数量获得的B.改进生产技术获得的C.垄断地位获得的D.扩大企业规模获得的5.要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关键是(B)A.实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趋同”B.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C.扩大国家关系的民主化D.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6.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B)A.混合联合企业级B.跨国公司C.国际康采恩D.国际卡特尔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是(AC)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C.降低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D.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8.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D)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B.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C.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标志D.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9.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BCD)A.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B.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0.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BD)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第六章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D)A.无产阶级革命学说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学D.科学社会主义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若干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的是(C)A.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B.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C.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20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