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灰色清关及发展

中俄灰色清关及发展

“灰色清关”事件及对中俄贸易的影响中俄贸易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俄罗斯是不可或缺的中国贸易伙伴之一中。

然至今中俄“灰色清关”问题还未完全解决,阻碍了中俄贸易的发展。

“灰色清关”已经在俄罗斯存在20余年,其导致的俄进口税款流失、滋生腐败等问题早在多年前已经引起俄政府的关注,俄政府也多次采取措施打击“灰色清关”,但历次打击均未果。

因此,研究“灰色清关”对促进中俄贸易,乃至开拓中国的出口贸易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灰色清关”概况长期以来,“灰色清关”问题一直困扰着中俄贸易的正常发展。

对其进行规范整顿虽早已提到两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但由于多种原因,迄今仍难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是“灰色清关”?在“灰色清关”存在的二十多年中,华商遭遇了哪些事件?既然“灰色清关”有这么多弊端,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整治?带着问题进入本文对“灰色清关”概况的分析。

(一)“灰色清关”定义及流程1、什么是“灰色清关”?“灰色清关”是指进口商或进口代理商在进口货物报关时通过与海关官员的非公开协议,以低报货值、少报重量和瞒报品名(即提供低税率的税则号)的方法,使批量货物以明显低于依国家法定进口税率应缴税额通关,这种做法称为“灰色清关”。

货物通过设立海关的地点进出境,但采取伪报(品名、价格、规格、贸易方式、原产国别等)、瞒报、伪装、藏匿等手段,以求达到偷逃关税的目的。

以此种方式清关的商品在海关记录中有所体现,只是其价格和规格与真实情况差距较大。

目前,中国商品输入俄罗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海陆运输,货到目的地后向海关正常报关、提货。

二是中国企业或商人通过货代公司统一办理报关、商检及退税手续,将货物交给俄罗斯包机空运公司的代理人,并按空运公司的规定交纳包括运费、关税和其他杂费在内的一揽子费用。

货物运到目的地后,由空运公司通知收货人到指定地点提取货物。

第二种方式即所谓“包机包税”,俄罗斯称其为“灰色清关”。

由于“灰色清关”的手续简单、货量不限、税率比正式通关低,且绝大多数华商根本没有直接开展中俄贸易的法律资格,所以中俄两国的私人、民营企业商人基本都采用这种形式,“灰色清关”很快成为中俄民间贸易的一种重要通关方式。

2、“灰色清关”的清关流程官商及黑道相互勾结而成立的清关公司,以低于法定关税水平的价钱将货物运入俄罗斯市场——华商接到货柜到港通知后,将提单交给清关公司——清关公司又和海关相互勾结,将货价低报、货物数量低报或改变货物品名伪报——中间差价部分被各利益团体瓜分掉——清关公司将货柜清出关后就拉到华商指定的仓库,但是不出具任何合法单据证明。

也就是说华商收到的货物是走私品,不受任何法律保护——“灰色清关”使得华商货物日后屡屡被查抄。

(二)历年来华商发生的“灰色清关”遭难事件1、1998年11月俄罗斯税警部门查抄“兵营”中国商贸中心,洗劫近200万美元,上百家中国商家通过“包机包税”方式运入俄罗斯的中国商品,由于拿不出货物通关证明,全部被作为无主财产没收。

2、2001年8月-2002年1月俄内务部警察曾强行拉走温州鞋商的货柜,整个温州鞋商损失大约3亿元人民币,个别企业损失达千万元以上。

3、2004年2月俄内务部侦查委员会警察突查莫斯科市区南部的大环公路旁的“艾米拉”大市场,两天后,在真枪实弹的警察镇压下,政府查抄华商上千万美元的货物,华商损失巨大。

4、2005年3月3月12日晚11点,在俄罗斯莫斯科萨达沃特别杰察列那克再发生了“俄罗斯税务警察强行拉走中国鞋”事件,这批鞋子价值8000万元,其中的6000多万元货物是温州企业的产品。

5、2005年7月俄大批警察前往莫斯科市中心“39仓库”查扣中国鞋。

总货值近千万美元,其中多为温州鞋。

后经过多方努力,次日俄方同意华商交付12万美元“罚金”赎回货物。

6、2008年6月6月29日,一直处于“灰色清关”边缘的伊斯梅洛沃市场,被俄罗斯官方以“卫生环境不达标”之由关闭。

按照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估计,在市场内经营的华商有6万人左右,租用了约1万个摊位。

据北京乐清商会与浙江义乌、浙江桐乡、福建闽南等商会估计,遭受损失的企业约2万家,连带企业3万多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亿元。

7、2008年9月2008年9月11日,俄总检察院突然对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中国人称“一只蚂蚁”市场)采取了强制行动,这是近年来在俄华商损失最大的一次事件。

据悉,此次被扣集装箱共有6000个,重量约10万吨,价值约20亿美元,涉及国内2000多家企业——这次事件是在俄华商的“9·11”。

8、2008年10月俄对莫斯科的阿斯泰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查封了华商在仓库里的鞋、服装、袜子等日用品,货物价值大约21亿美元。

(三)存在“灰色清关”的原因分析在中俄贸易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俄双方对“灰色清关”这种贸易方式的好处非常了解。

因此,双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直都是默认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灰色清关”这种非正规的贸易方式始终存在于中俄贸易中,虽多次得到整治,却依旧长盛不衰的原因。

下面本文分别从中方和俄方的角度,分析存在“灰色清关”的原因。

1、从中方角度分析存在“灰色清关”的原因(1)暴利的驱使。

通过“灰色清关”由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清关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货主只要向清关公司一次性交纳一笔费用。

通过“灰色清关”比正规清关要便宜30%乃至1倍。

因此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尽管俄罗斯对中国货物的查封事件屡屡发生,但是因为有高额利润吸引,加上侥幸心理的作用,华商还是会走“灰色清关”的路子。

(2)通关方式便捷、效率高。

按照正规清关的货物往往通关速度很慢,通关手续非常繁琐。

货物时常有季节要求,但是货物通关速度太慢,会影响货物的季节销售,容易造成货物过季,使货物堆积,从而增加在俄华商的经营风险,使华商受损。

因此,这也是“灰色清关”长久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

(3)费用低。

中国的服装、鞋帽等轻工产品主要通过灰色清关出口到俄罗斯,如果以正常渠道运输,运费、关税等费用超过货值的一半,而“灰色清关”费用仅为货值的20%。

因此,如果华商走正规清关,高额的关税将使中国商品丧失竞争力,失去市场。

2、从俄方角度分析存在“灰色清关”的原因(1)“灰色清关”的存在有历史原因。

“灰色清关”由来已久,始源于20世纪90年代。

由于当时俄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工厂大量倒闭,日用消费品奇缺,俄法律准许每个公民每次从国外免税带入国内价值不超过5000美元的货物。

因此,很多俄罗斯人到国外倒货,我国则是主要的货源地。

因为正常的定期航班无法容纳5000美元之多的货物,于是连人带货一起装的“客运包机”便应运而生。

随着贸易量的迅速扩大,单纯的客运包机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再者,俄政府还于1994年1月1日将免税额降至2000美元,于是包机包税随之产生。

“包机包税”受到限制后,俄罗斯又出现了“包车包税”、“包船包税”、“包厢包税”等。

(2)关闭“灰色清关”会影响俄罗斯百姓的正常生活。

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关闭这一途径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俄罗斯日用品价格上涨,进而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俄罗斯是工业大国,国内轻工业较薄弱,对轻工业商品需求旺盛,国内的轻工业产品一般依托进口。

因此,俄罗斯政府会考虑关闭“灰色清关”的后果,不会轻易采取行动。

俄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灰色清关”的行为,也是“灰色清关”能够存在20年之久的原因。

(3)关闭“灰色清关”会导致失业。

直接或间接参与非正规贸易的俄罗斯人很多,突然关闭“灰色清关”这一渠道,会导致很多人失业。

而一定规模的失业会使得俄罗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增加,因此,俄政府也不敢贸然采取行动打击和关闭“灰色清关”。

这是“灰色清关”长久存在的又一原因。

二、中俄贸易的现状分析(一)中俄贸易发展现状1、中俄贸易的总体情况中俄贸易量曾经一度下滑,但是从1999年开始,两国贸易停止下跌的趋势,逐步开始回升。

200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1.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7.8%;进口同比增长35.8%,创20年来外贸额和增长速度两个新高。

而中俄贸易增长速度更快,同比增长39.9%,其中我国对俄罗斯出口同比增长48.7%,进口同比增长36.7%,双边贸易额突破了1993年的历史最高记录,为80亿美元。

到2008年俄罗斯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俄两国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481.6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4.3%。

同时,中俄贸易结构明显改善,相互投资稳步扩大,边境和地方经贸合作以及所涉地域范围不断拓宽。

目前,俄罗斯仍为我国第七大贸易伙伴。

中国是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

2、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两国进出口贸易长期以来都分别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贸易结构单一,但是近年来,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俄罗斯作为世界资源最富饶的大国恰恰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出口;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俄罗斯多年来人口都在缓慢减少,劳动力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隐患;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的出口大国,俄罗斯轻工业及食品产业落后,需要大量进口;俄罗斯拥有大量优秀的高端技术人才,其人才资源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航天、核技术、军事等具备世界一流水平,而中国在这些领域并不具有优势。

3、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边境贸易将纳入规范化发轨道。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俄边贸额达5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占同期双边贸易额19.1%,占同期中国边贸额42.4%。

其中,中国对俄罗斯出口23.4亿美元,同比增长74%,俄对华出口32.3亿美元,同比增长13%。

而随着中俄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规模也逐渐扩大,贸易领域不断增加。

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是中俄之间传统的合作领域。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7年两国新签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合同11.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4亿美元。

同期,中国自俄罗期引进民用技术26项,约3171万美元,集中在核电、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

(二)中俄贸易存在的问题1、“灰色清关”问题严重“灰色清关”特点是货物通关简便、效率高,但通关程序不透明,所缴关税和进口税总额明显少于法定纳税额,进口商拿不到有效的通关凭证。

据双方官方贸易统计,2003年两国统计差异为27.33亿美元,2004年这一差异高达43.54亿美元,相当于中方统计出口值的47.8%,差异同比增幅近60%,这些都引起了两国海关的注意。

俄打击“灰色清关”,使很多日用品、轻工业品出口商人信心严重受挫。

“灰色清关”已成为我国产品进入俄罗斯的主要障碍。

由于俄罗斯政府的大力打压,到2007年,俄罗斯通过“灰色清关”进口货物的比重下降到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历史上最低点——为10.5%(1996年为44.7%,2005年为29%,2006年为20.7%),虽然这不利于中国商人开拓俄罗斯市场,但却保证了一个公平安定的贸易环境,为企业走上正轨提供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