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

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一)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答案】A2.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

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

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

这些战争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活动,这些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也导致为了取得战争胜利而开展的社会变革。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所述属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B项;战争推动民族融合,但汉族当时尚未形成,C项说法错误,排除;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尚未彻底瓦解,排除D项。

【答案】A3.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

【答案】B4.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

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这表明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科举制日臻完善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解析】材料显示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逐渐增多,体现出宋代官僚组成成分比较完备。

C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不是经济重心问题,A错误;科举考试制度完备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并不是说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D错误。

【答案】C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答案】C6.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答案】B7.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

【答案】B8.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事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割,排除D。

【答案】A9.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

这一法典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C.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熟【解析】由材料“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可以得出,所述为梭伦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分配的信息,A不正确;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作用。

【答案】B10.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

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

据此可知雅典A.决策的科学在于制度 B.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C.民主监督机制合理 D.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解析】“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

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表明雅典民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故C正确;雅典民主制度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故A错误;材料反映雅典的民主制度的合理性,无法体现“重视程序”,排除B;法律否决权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

【答案】C11.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

”这反映出罗马法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C.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D.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解析】根据“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结合所学,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材料反映罗马法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教皇的权力,排除A;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的思想进行反封建斗争,并非罗马法,B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C12.西汉成帝时的东海郡有精确数字的吏民比例为1:633,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占公民人数仅约为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

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罗马A.法制完备,规范人们的行为B.城邦自治,人们独立性较强C.军力强大,保障社会安稳D.疆域狭小,政府事务较少【解析】根据所学,古罗马法律完备,公民只要遵守罗马法的行为准则,即可保持帝国的正常运转,A正确;罗马不是城邦制度,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罗马帝国时期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D错误。

【答案】A1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A.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B.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C.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D.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所以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否决属于立法权的制衡,体现了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是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A符合题意;英国上院掌握司法权,下院掌握立法权,而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立法权的制衡,和总统行政权无关,排除C;参议院和众议院由选举产生,D错误。

【答案】A14.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

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

这反映出英国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B.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C.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D.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解析】根据832年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展开,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逐步兴起,为保护自身利益,工业资产阶级也要求参与政权,从而推动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排除A。

材料涉及议会改革,没有体现腐败问题得以解决,排除B。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排除C。

【答案】D15.德国宪法规定: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造成这种政治现状的主要原因A.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B.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政府限制C.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D.容克地主阶级在统一过程中掌握了政治经济权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有权控制议会,任命宰相等,这说明德国容克地主阶级在统一过程中掌握了政治经济权力,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故D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