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
44
农业社会主义 改造
45
到1956年底全国 入社农户占总农 户数96.3%,其 中加入以土地和 主要生产资料归 集体所有的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 又占总农户的 87.8%。
入社农户 96.3%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46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九 五 三 年 毛 泽 东 在 武 汉 与 小 商 贩 交 谈
34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的实质,就是使生 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 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 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 础。”
35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 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 的认识。
其结果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改造 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偏差;导致 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 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 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
(3)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4)我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形成了强大优势。 (5)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利 用、限制、改造”的和平赎买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思想上、 心理上能够接受。
53
•
•
• • •
2、在改造过程中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 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由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政治上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
12
经济上
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 态。
20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
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 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 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 了发展变化过程。
21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 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共识。
3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 论证了农业合作 化的必要性.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 “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的报告40
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人民 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 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 济形式。” 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 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是 一种对工人和社会主义国家有利的新型的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
5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
委托加工
37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 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 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 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 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8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图表:
工业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29
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 社会主义工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 能造什么?能造桌子、 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 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 能造。”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4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26
毛泽东 两次修 改《关 于党在 过渡时 期总路 线的学 习和宣 传提纲 》
1954年7月,中 共七届四中全会 正式批准这条总 路线。9月全国一 届人大把总路线 写入宪法的总纲。
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过渡 时期总路线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27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造”。
56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拿定息的方式,即按照公 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 共发10年。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主讲人:张悦
本章结构
本章共有三节,其内容是: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通 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 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 意义,要求我们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及历史经验,使同学们懂得中国走社会主 义是历史的选择。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 书记处会议 上的讲话大意
25
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 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即: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 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 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
程中,党和政府采取了说服教育、
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他们 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 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 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47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实行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供 第 销 一 步 小 组
利 马润 分分 配 肥采 ”取 的“ 方 式四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初 级 形 式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高 级 形 式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行利 “润 拿分 定配 实
息 ”
55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的盈利分配: • 国家所得税占35% • 工人福利金占15% • 公积金占30% • 资方红利占20%
18
从政治上看: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和工 人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和社 会义的矛盾
个体经济
农民阶级和其 他小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
19
结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 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 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 渡性质的社会。
供 第 销 二 合 步 作 社
生 第 产 三 合 步 作 社
48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经营方针:
为农业生产服务, 为群众生活服务,
为出口贸易服务。
49
到1956年,参加合作
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 数的92%以上,产值占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 93%,全国基本上实现 了手工业合作化。
9 3 5
22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 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共识。
• 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 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 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 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 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三改”的必要性)
毛泽东指出: 资本主义道路 也可增产,但 时间要长,而 且是一条痛苦 的道路。因此, 这条道路,中 国走不得。
33
可能性:
• 建国后三年伟大实践创造出的巨大成果为这条总路线 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 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 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原则 。
政府向农民发 放国家基金贷 款。
41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的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农、下中农, 团结其他中农,
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她家 也加入了合作社
国 营 经 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