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例1,女性,42岁,因发现“右乳肿物8月”入院,体格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肿物,约5 cm,境界清,活动度好。
b超显示:肿物包膜完整,肿物内回声欠均匀,钼靶x线片见右乳椭圆形肿物,边缘光滑,无钙化。
术前诊断:右乳纤维腺瘤,行“肿物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与患者做了病情沟通,建议再次手术。
由于患者乳房较小,故行“右乳房切除术”。
至今无复发。
例2,女性,20岁,右乳肿物4年,初约花生米大小,近半年明显长大,现约4 cm。
查体:肿物位于上象限,活动度好,境界清,似有分叶感,质韧。
b超显示肿物边界清。
术前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可能,但不排除外分叶状肿瘤。
故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将肿物及周围>1 cm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冰冻切片报告:纤维腺瘤;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未再手术。
患者目前已术后2年,无转移。
例3,女性,41岁,因“左乳复发肿物半年”入院。
2年前左乳外上象限肿物切除,回报“纤维腺瘤”。
半年前该处又出现肿物,生长迅速,约 5 cm。
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切缘大于肿瘤边界1 cm。
术后病例提示:叶状肿瘤,不能定级;术后病理示:交界性叶状肿瘤。
向患者交待病情,建议进一步行“左乳单纯性乳房切除术”,患者拒绝。
现术后1年余,未见转移复发。
例4,女性,19岁,因发现“右乳肿物3月”就诊,查体见肿物约3 cm,活动度好,境界清,诊断“纤维腺瘤”,于门诊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纤维腺瘤。
1年后肿物复发,生长迅速。
回查既往病理切片,不除外叶状肿瘤,故二次手术行“肿物扩大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乳腺叶状肿瘤,倾向良性。
患者拒绝再行“乳房切除术”。
考虑患者虽为复发肿瘤,但病理仍倾向良性,故术后随访观察,目前正常。
2. 结果
回顾这4例病例,最后均经病理确诊,即乳腺叶状肿瘤。
术前都有“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
根据病理提示的良性、交界性、恶性分类,良性者、交界性者均行“乳腺肿物扩大切除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至今无复发、转移。
3.讨论
3.1 乳腺叶状肿瘤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与雌激素分泌和代谢紊乱有关,发病年龄以青春期女性和中年妇女多见,可能与此两个阶段女性体内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
体内雌激素升高,孕激素降低,或者二者比例失调,导致器官乳腺组织增生,复旧不全,最终致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基质及上皮成分增生、瘤变、甚至癌变。
3.2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特点:(1)病史一般较长,但常有近期快速增长史。
(2)临床表现主要是乳房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位于外上象限。
(3)肿块多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楚,活动度好,很少侵及皮肤及胸肌筋膜。
(4)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石蜡切片的报告。
术前的x线钼靶摄片及b超均对定性诊断帮助不大,确诊要靠病理检查,仅有10%~20 %的病人术前诊断正确[4]。
术中快速冰冻方法及针吸细胞学检查,均较难准确诊断。
可靠的诊断仍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
(5)良性叶状肿瘤与乳腺纤维腺瘤病理诊断也不易区别。
最大特点是叶状肿瘤的间质细胞增生明显,有的形成叶状结构[5]。
(6)该病的复发率高,肿瘤复发率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84.6 %的肿瘤局部复发发生在肿瘤单纯切除术后[6]。
(7)该病淋巴转移较少。
3.3 乳腺叶状肿瘤被看作是一系列发展的肿瘤疾病,即使良性叶状肿瘤也是潜在的恶性肿瘤,处理原则不能与纤维腺瘤一样。
它表现为从良性有局部复发的危险到恶性有远处转移
的风险,如果治疗不充分,会有迅速生长和转移扩散的倾向。
叶状肿瘤的治疗首选手术[7]。
不主张作单纯的肿物切除,往往由于切除较近而导致较高的复发率。
首次术式的选择与复发率、病死率密切相关[6]。
术式的选择与病理性质有关,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亦不同。
良性叶状肿瘤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即可,切缘距肿瘤>1 cm。
对于交界性或恶性,则需行乳房切除术。
如果术前触及肿大淋巴结,可以加做腋窝淋巴结清扫,否则不必。
3.4 术前误诊的原因:(1)叶状肿瘤的发病率低,人们对该病存在认识不足。
(2)小的叶状肿瘤多呈实性,边界清,活动度好,分叶,易误诊为纤维腺瘤,尤其对于年轻女性。
(3)b 超,钳靶x线摄片等术前检查均与纤维腺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