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设计【课前预习】学生搜集掌握以下知识:①能正确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搜集有关勇气的真实事例;②查找与文本有关的二战背景知识。
③熟读课文《勇气》,掌握文章大体内容,尽量能够复述故事。
【相关课程标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并积累生字词。
2、体会“勇气”的含义。
3、学习法国妇女勇敢、无私、热爱和平的崇高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言行来分析人物的方法和本文的写作方法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两种勇气及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人性美。
2、明白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很多抉择和挫折,要学会取舍,也要学会面对,用勇气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几位具有慷慨正气的历史人物,第一位是文天祥,他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美国作者狄斯尼的小说《勇气》这篇课文,来感受二战中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普通妇女表现出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吧!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并积累生字词。
2、体会“勇气”的含义。
3、学习法国妇女勇敢、无私、热爱和平的崇高精神品质。
三、简介作者,并处理生字词(要求学生当堂识记)1、简介作者狄斯妮(1903-1992年),美国女作家,出生在印第安纳,在纽约的巴纳德学院接受教育。
她是一个拥有广泛读者的美国作家。
在成为职业作家前,从事过多种不同职业:速记员、夜总会女招待、电影拷贝作家等。
代表作:《死在后座》《阳台》《绞刑的树》等2、积累字词拘谨(jǐn);颀(qí)长;熹(xī)微;寥寥(liáo)可数;绶(shòu)带;着(zhuó)陆;门闩(shuān);呜咽(yè)。
三、整体感知,初探勇气内容1、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分析人物形象)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
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
1944年6月6日早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发生了,之后就是世界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2、概述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设计意图:利用这一题既可以理清小说的情节,又加深学生对故事主体部分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做铺垫。
)3、文中提到了几种勇气?各是怎样的勇气?(学生讨论后展示后明确)明确:两种勇气。
美国伞兵:拼命的勇气法国妇女:捍卫信仰,不怕牺牲,珍惜和平的勇气四、分组探究题,再探勇气内涵(分两大组分析)过渡语: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文“勇气”的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走进文本,采用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形象。
2、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3、文中空军将领对法国妇女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合作学习一】分析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形象。
提示语: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美国伞兵的语句;用横线标注写法国妇女的语句;用括大号划出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然后采用跳读的方式学习课文。
【我来分析】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分析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形象。
(教师指导: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进行分析,特别要注意细节的刻画。
)预设:美国伞兵——生1:主要抓住美国伞兵的外貌和语言进行的描写。
从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可以看出美国伞兵的勇敢;生2:从不幸被捕,越窗逃生可以看出他的机敏;生3:从他身陷绝境,再次返会法国妇女可以看出他具有智慧。
生4:这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战士。
法国妇女——生1: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善良而镇定”,“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生2:语言、动作描写:“哦,当然啦。
”法国女人说这便把他带进屋里。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她虽外表不美丽,但是她却具有镇定、从容不怕牺牲、有信仰并能坚持信仰她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却勇于施救从侧面烘托了这位法国妇女不怕牺牲的精神。
生3补充:特别是两个“当然”有不同含义,第二句表达出这位法国妇女虽刚刚失去丈夫,但为了自己的信仰,仍愿意藏起这个美国伞兵,且多了一个“快”字,更能表达她不怕牺牲的精神。
【合作学习二】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甲生:我认为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
理由是:法国妇女的不怕牺牲勇气。
她是为了支持正义的事业。
而后者在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情况下仍义无返顾、毫不犹豫地再次接受美国伞兵的求救,后者更崇高,更伟大。
乙生:我也认为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
理由是:在文章作者中一方面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美国伞兵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是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
(采用合作的方式,小组推荐回答以上问题。
)【合作学习三】文中空军将领对法国妇女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这位法国妇女有着坚定的信仰,对正义的信仰,对和平的向往,使她充满了勇气和力量,使她显得美丽而高贵,令人景仰。
这种信仰使她在危急的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因而她是幸福教师小结:怎么判断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学生齐答)这要看小说的创作图来确定,小说主要想说明凶残和暴力吓不倒人民,非正义的战争终究要失败。
法国妇女的形象正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正义事业的无私支持。
她就是主人公。
五、归纳主题思想明确: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妇女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亲人的故事,赞美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们的勇气和信仰。
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结合《过零丁洋》《梅岭三章》《谭嗣同之死》,谈谈你对这种“幸福”与“勇气”的理解。
(小组合作,讨论回答,相互补充,班级展示。
)明确:文天祥、陈毅、谭嗣同他们都知道死亡是痛苦的,但为了信仰都选择了死亡,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样的牺牲是崇高的,幸福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勇气与幸福内涵的理解)教师总结: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却战争不断,虽然当代社会和平是主流,但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让我们记住“和平的信仰可以战胜邪恶的战争”。
七、当堂检测1、《勇气》的作者是()()作家。
2、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
(1)“我是一个美国兵。
”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2)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
()(3)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将军为什么说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八、家庭作业1、语文助学67页6—10题。
2、请以“勇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记一个有勇气的人【板书设计】勇气狄斯妮美国伞兵法国妇女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身份:普通农家妇女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外貌:并不漂亮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眼光:善良镇定不普通事件:两次救援拼命的勇气人类对和平信仰的勇气和平是一种信仰!学情方面,我分两方面来谈:一是教学情况分析。
本课是小说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是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
前面已学了一篇文章,是《最后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小说有总体上有点感性认识,已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虽有点模糊,所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本篇小说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抓住这一点,相信学生较容易进入角色,能较好理解课文。
二是学生情况分析。
备课中,除了备教材是重要一环,但也不能忘记备学生。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接触,我觉得我所任教的七(二)班有如下特点: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功底相对较差,如生字会念不会拼,常写错别字,不敢大胆发言,但他们求学心切,而且有一两个同学较为积极发言,因此,在课堂中需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让这一两位同学带动全班。
但有时可能会为完成教学任务也许会有淡忘差生的现象。
1、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点拨—归纳总结-- 检测提升。
2、通过对文本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讲课之前有过担心对于一篇小说的赏析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这样的开放、这样的探究会不会弱化文章主旨,冲淡教学节奏;其实不然,这种以文章主旨为中心的开放、探究,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能让学生在体悟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这种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意义的开放探究过程,不正是我们同行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吗?这也正是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学习目标落实步步为营,水到渠成。
由欣赏、评判他国他人勇气,到身边的人物勇气,最后联系到学生自身面对生活的勇气,课堂情感主线清晰,没有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先学勇气,再学以致用,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堂课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勇敢的表现自己,这正是我们今天课改课堂所期待的。
再想想,这设计除了让课堂多了些感动和激励外,学生真正得到的语文素养是不是少了些。
首先,设计课堂的时候想到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想把形式设计得多样一些,情境生动一些,仔细想来,这几个情境的设计目的性虽强,功效性却不大,感觉就像是靠“花拳绣腿”装点门面,一种虚假的繁荣。
无疑,教学必须讲求实效,凡成功的教学经验,无不渗透着一个“实”字。
再次,对优秀小组的评价不够到位,课堂上对学困生的激励不够。
此外,课堂点评的匮乏,课堂的学生参与度不广,都值得我好好反思。
加强自身素养,点评会更到位。
1、《勇气》是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
作者以独特的人称安排,“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设计,质朴无华、冷静深沉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一幅没有硝烟,却又惊心动魂、感人至深的壮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