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②③④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二校联考高三历史试卷2016年12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1.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有两个源头,即A .礼与法B .道与法C .礼与乐D .农与商 2. 现存的秦琅琊台刻石是研究秦朝历史的A .原始史料B .旁证材料C .间接证据D .转手史料 3.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
这里的“礼”泛指 A .钱财礼物 B .等级秩序 C .血缘伦理 D .儒学源流 4.“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陛下……印曰玺。
”这说明汉朝 A .基本沿用秦制 B .创设皇帝制度 C .改革中央官职 D .设立内外朝制5. “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
”汉武帝在巩固边疆方面的贡献是 A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侵袭 B .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 C .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辖 D .设置伊犁将军控制天山南北地区6. 下幅《行政区划体系示意图》最早当出现在哪位君主在位时期?A .周武王B .秦始皇C .汉高祖D .汉武帝 7.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演变成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始于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西汉初年 D. 西汉中期 8. 从文化角度看,属于“儒家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是右图中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其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门下省 B.宋朝枢密院C.明朝锦衣卫 D.清朝军机处10. 唐朝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有政策“设计厅”之功能的是A.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行中书省11.《元史·释老传》说:“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可见,当时管辖吐蕃的机构是A. 巡检司B. 宣政院C. 中书省D. 军机处12.《岛夷志略》记载:“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
……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文中划线部分应填A. 香港岛B. 台湾岛C. 明州港D. 广州城13. 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更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有提高C.中央集权的日益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4. 许倬云认为,日本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新阐释,事实上并没有离开中国文化的根。
这种“新阐释”最早可以追溯到A. 秦汉B. 隋唐C. 宋元D. 明清15. 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
这种气节折射出当时哪一社会主流思想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史学16. 下列显然不是《海国图志》编撰意图的是A.“以夷变夏” B. “以夷款夷”C. “以夷攻夷”D. “师夷制夷”17. 如果选择“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研究主题,其研究对象可选择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 B.《几何原本》、冯如C.商务印书馆、冯如 D.同文馆、利玛窦18. 以下最能说明上海租界为“国中之国”的是A.租界内公园禁止华人入内B.美英等联手成立了工部局C.租界内建屋开店须先由外国领事发给执照D.租界有下水道、自来水、路灯和平整街道19. 《上海闲话》认为,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形成的“洋泾浜”英语,是一种以“中国文法和英国字母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
下列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B. 读音不准,阻碍当时中西文化交流C. 应该是中国留学生引入的舶来之品D. 丰富汉语词汇,有利英语规范学习20.“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文中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A. 清朝末年的北京B. 清朝末年的上海C. 民国初年的北京D. 民国初年的上海21.“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
”这种状况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被迫改变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22.“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之檄文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马关条约》签订后C. 台儿庄战役开始前D. 二战末期日本投降前23. 下列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的是A.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C.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24. 16-17世纪,儒家文化西传的主要载体是A. “四书五经”西译本B. 孔子传记C. 《利玛窦中国札记》D.《风俗论》25. “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过五十年才能实现!”用实践推翻这一说法的代表人物是A. 林则徐B. 詹天佑C. 冯如D. 毛泽东二、综合题(共50分)(一)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20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思想中,有人形容孔子和孟子是“逆时之士”,而把经常被人视为儒家“旁门左道”的荀子以及后来的董仲舒,称为“顺时之士”。
26. 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渊源于()(2分)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战国 27. 下图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4分)材料二:以法、儒为理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模式,主要有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组成。
29. 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设的具体内容(4分)。
30.补充完成古代中国在其他领域制度创设的史实。
(6分)(二)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态度(15分)材料一:“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僦居学习语言文字……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粗得其旨……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来四夷,遂奋意径趋阙庭”。
——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31. 材料提及的历史人物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最相关?(2分) A. 海上丝绸之路 B. 郑和下西洋 C. 早期西学东渐 D. 新航路开辟32. 从材料一看,利玛窦对中国文化持什么态度?简述判断依据。
(4分)材料二:17世纪所作铜版画上的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像33. 从材料二,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3分)34. 上述材料能否说明利玛窦对儒家文化深表认同?(6分)(三)文明的交流(15分)材料一: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坦言“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的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35.材料二: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36. 分)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3分)材料三:“我们要牢记这样一个事实:奠定工业革命基础的欧洲农业革命,是由于引进了中国的思想和发明才得以实现。
……今日的技术世界是东西方文明相结合的产物”——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37. 联系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3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校联考高三历史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二、综合题(共50分)(一)26. C (2分)27. 依次为:儒学经学化、程朱理学(或宋明理学)、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仁”“礼”“义”的结合或“仁政民本”。
(4分)28.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社会崇尚追逐利益、实力竞争。
(1分)孔子不顾现状,主张礼治,恢复周礼权威;(1分)孟子提倡仁政,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
(1分)这些主张已不适应时代和统治者需求,因而被称为“逆时之士”。
(1分)29. 依次为: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
(4分)30.依次为:行省制度、刺史制、科举制。
(6分)(二)31. C(2分)32. 赞赏(1分)。
如自称臣、称中国为天朝、称西方为四夷、主动学习儒家文化等,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景仰。
(2分)33. 利玛窦儒冠儒服,主动融入中国士人社会;背后的十字架反映出其传教的重要使命;侧面反映了他与徐光启的学术友谊等。
(4分,答案不唯一)34.水平一:不能。
对史料证史价值作出正确辨析。
材料一虽是一手史料,但这是上书皇帝的奏折,其目的是赢得中国皇帝好感有利于其传教,并不足以说明他认同中国文化的真实态度;材料二是后人画像,并非一手材料。
(3分)要真正了解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还需更多材料互证,如利玛窦的日记,通信等。
(3分)水平二:能。
仅将两则材料互相印证,如材料一从文字中可见利玛窦赞赏中国文化,材料二他的儒服也说明他入乡随俗,两者可相互印证。
但缺乏对史料的准确分析。
(3分)(三)35. 时期:汉、唐、宋、明朝前期。
(2分,任两)原因:政治稳定制度完善,如长期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巩固发展完善;对外开放中外交流,如汉丝绸之路,唐海陆并举,宋海上丝绸之路增添文明活力;重视文化普及教育,如汉独尊儒术设太学五经博士,隋唐科举取士、宋朝文官政府。
(3分)36 .变化:19世纪下半叶以翻译自然应用科学类书籍为主(2分);到20世纪初哲学、社会科学类书籍的翻译所占比重大。
(2分)原因: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开展“中体西用”思潮,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地引进中国。
(1分)20世纪初年经历甲午战败与八国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思想的深化,国人开始更加关注制度层面的探索。
(2分)37. 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
(1分)承认西方文明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作用。
(1分)从世界文明发展看,人类的整体文明是世界各地多元文明交流融汇的结晶与产物。
(2分)(本小题最高不超过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