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的建构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的 建构
■动态性的知识概念框架 ■主题性的知识联接框架 ■模块性的知识组合框架 ■时序性的知识并列框架
一、动态性知识概念的框架
西周宗法制
西 目的:巩固统治
周 宗
特征:血缘亲疏
法 作用:稳定秩序
制
外延:奠基分封
特点:血缘亲疏
西 中央:王位 周
皇位(皇帝制度)
宗 地方:分封 残存(家天下)
社会主义 经济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政权巩固
生产资料集中 产品分配
向社会主 经济措施:新经济政策
主 义过渡 义
生产资料调整 产品分配
建 设
社会主义 经济措施: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与 经济建设
斯大林模式
改 革
赫鲁晓夫:农业、工业、思想
社会主义
特点:缺乏系统
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苏联解体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表现: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美 苏 冷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反击: 政治、经济、军事
战 冷战下国际关系: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
德国、朝鲜、古巴
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冷战下国际经济:经济体系与区域经济
主要国家的经济改革
二、专题性知识联接的框架
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 中国 的 政治 建设 与 祖国 统一
外
中日建交
交
新
局 面
政策 改革开放、和平国际环境 新时 调整 期外 外交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交 活动 国际合作:区域组织、国际组织
日本的大国崛起
三、模块性知识组合的框架
立体——二战后的世界
立体——君主立宪制
英国
君主
君主 立宪
立宪
的
德国
典型 君主
国家 立宪
国王(国家象征) 内阁(首相)
议会(权力中心) 皇帝(权力中心)
建国初 期的外 交政策 与成就
70年代 外交成 就
政策 具体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就 新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
步入世界舞台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 外交政策调整
以来的外 交活动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加 强国际合作
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
两极格局建立 的基础
两极格局的 建立
两极格局的 演变
多极
两极格局的 终结
世界格局的 转换交替
雅尔塔体系
全 面
两大阵营对峙
冷 战
国际力量的 分化、组合
第三世界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与 局
资本主义阵营(美日欧部)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热
苏联解体
战
旧的格局崩溃、新格局未成 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 联 社 会
法 1875年 宪法
美 1787年 宪法
中华民 国临时 约法
议会立法权 总统行政权 内阁辅佐 总统行政权 国会立法 最高法院司法
国会立法 内阁行政 总理制约总统
对议 会负 责, 权力 分立
对宪 法负 责, 权力 制衡
三权 分立, 权力 制约
知识——中美、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
晚清时期 (武力、
内阁(首相) 议会(权力小)
统而不治
拥有行政权 行政立法军权
行政、军权 对皇帝负责 行使立法权
三制 合一 的混 合政 体
立宪 虚, 专制 实
日本 君主 立宪
皇帝(最高统治) 行政司法立法 皇权
内阁(首相)
对天皇负责
至高 封建
议会(权力小)
浓厚 辅佐天皇机构
立体——共和制宪法
典型 的
共和 制 宪 法
与三公九卿
与皇权矛盾(争、和)
明朝内阁制
明 原因:政务繁多 朝 开创:成祖设置 内 阁 性质:内侍顾问 制
结果:君权强化
原因:主观愿望(喜好)与客观时势(事务)
明 性质:殿阁大学士 朝 内 地位:明初地位不高
内阁制 地位抬升(中晚期)
阁 行政:内阁与六部 制
内阁与司礼监
作用:社会矛盾 内阁辅政(革新、权臣)
课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 国初 期的 外交 政策 与成 就
外交 政策
政策制定的背景:国家利益、国际形势
政策 表现
具体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 成就
建交 高潮
与苏联等十几国家建交
步入世 日内瓦会议 界舞台 万隆会议
课时——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开 创
外交 突破与国力贫弱
抗
特征:可乘之机与军力自信
日 侵略进程: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
战
特征:重要事件与侵略暴行
争 民族抗战:
一民 战族 线统
国民政府正面 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战场 存依
结果: 迟缓与丧师失地 合配
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敌后
战场
开辟敌后抗日根
百团大战
法 制 家庭:宗族观 人才观(唯亲制)
政治伦理:尊尊等级 生活饮食(礼仪)
唐三省六部制
三 开创:隋朝更立之期 省 完善:唐朝革新之时 六 部 运作:分工协作 制
作用:分割相权,保证皇权
特点:分工、协作
三 运作:牵制、监督 省
集思广益
六 演变:三省权力中心 权力变化(中晚唐)
部 行政:参、议 制
优秀人才(科举制)
战争结局:签订《南京条约》与影响
变局:国家主权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新思潮激荡、世界市场压力
抗日战争
侵华原因:日本侵略的基本国策
抗 全面侵略:1937.7-1945.8 日 侵略事件:华北、上海、南京、武汉等 战 争 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民族统一战线 结局: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世界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军国主义传统
鸦片战争
原因:海外市场、掠夺原料
鸦 片
时间:1840-1842年
战 主要过程:广州、香港岛、东南沿海城市 争
结局:签订《南京条约》
世界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与代议制的完善
原因:世界工厂与拓展市场
鸦 片
国内背景:农业经济的危机与政治腐败
战
对外:闭关锁国与贸易走私
争 战争进程:侵占要地与军事胁迫
抗争:军队抗战与民间自发
据地
美苏冷战(20世纪中期) 冷战起因: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
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
美 冷战概念:除战争以外一切敌对行为
苏 早期表现: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冷 战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的反击 政治、经济、军事
冷战的国际影响:不安与稳定
冷战起因: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
冷战概念:除战争以外一切敌对行为
政治
建国初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人民代 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
初 创
建设 文革期 民主、法制遭践踏
曲折
改革开 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
完
放以来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善
统一 大业
一国两制
理论
香港、澳门的回归 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现代 中国 的 对外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