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蒙古“四少民族”在祖国历史上的作用的论述
我的家乡——内蒙古的“四少民族”由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组成,下面我将介绍这“四少民族”在祖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各自所发挥的作用:
一、鄂伦春族
1. 起源及历史简介:
鄂伦春族的祖先是森林人。
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
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
“鄂伦春”这一名称始见于清初文献记载。
《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
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驯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
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2. 鄂伦春族历史上以勇敢善战著称,他们在抗击外国侵略、保卫边疆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
十七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江流域,各地鄂伦春人与达斡尔、赫哲、满族等民族的人民对入侵者进行英勇的反抗。
据《黑龙江志稿》等文献中记载,鄂伦春族士兵参加了雅克萨战役和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斗。
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著名人物,如“从征台湾、廓尔喀皆有功”的阿穆勒塔等。
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三省时,黑龙江瑷珲城军民进行了有名的瑷珲抗战,其中鄂伦春马队英勇无畏,给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
在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人民英勇奋战,保家卫国,许多鄂伦春族战士如黄毛、元宝、宪扎布、孟才之、安得有等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鄂伦春人民还与当地各兄弟民族一起,不屈不挠地进行反抗封建主义的斗争。
日本投降后,在解放战争中,鄂伦春族青年纷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二、鄂温克族
1.起源及历史简介:
鄂温克族是跨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有人口26315人。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鄂温克族人口为26315人,其中居住在鄂温克自治旗的有8621人。
占全国鄂温克族人总数的33%。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
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过去,鄂温克人信奉萨满教,敬奉鬼神,崇拜大自然。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他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
2. 驻边守国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以前,即已在鄂温克地区确立管辖制度,以后又日趋严密。
清廷将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每年向清朝进贡貂皮。
17世纪中叶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甘河、诺敏河、阿伦河、济心河、雅鲁河、纳莫尔河等)流域居住。
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个“阿巴”(即围猎场)。
雍正九年(1731)将5个围猎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
次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
其后代即现在居于鄂温克族自治县的鄂温克族。
清廷还曾派鄂温克族的八旗官兵驻防爱辉、墨尔根、齐齐哈尔、伊犁、塔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等地。
他们在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方面做出了贡献。
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一千六百名鄂温克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三、达斡尔族
1. 起源及历史简介: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
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
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
2. 反抗沙俄的英雄民族:
达斡尔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
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首先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人民素以勇敢善战著称。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
江流域时,达斡尔族人民进行了顽强抵抗。
受到清廷的赞赏。
清朝统治者在200多年间,多次征调达斡尔人民戍边,远达新疆,使该族人口和生产发展受到影响。
八旗的建立,加速了达斡尔族社会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物资上的交流,密切了达斡尔族同汉族、满族人民的联系。
3. 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及民间文艺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是: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
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的特点是:崇高勤劳智慧,齐心协力、崇尚不平则鸣,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
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特点是:作保家卫国的英雄有价值,好好劳动,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有价值。
而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也十分出色: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
叙事诗“鸟春”、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
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国家队主力之一,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4. 在祖国科技,尤其医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达斡尔族在其先人——契丹时代,其科学技术就很有发展,主要表现在物候、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据《辽代史话》记载:“阿拉伯的古算书中所谓…契丹算法‟,这个算法,很快传入欧洲11世纪初期,意大利人斐波拿类所写的书里,就有了“契丹算法”。
“他们能辨认某种植物的花、茎、果实或块根是否有毒,能不能供人畜食用,他也熟习各种野兽的习性。
”在医学领域,出现了能铖治膏肓里面游血的知名医生迭里特(阿保机族弟),查形色即知病源的医道出色的耶律故鲁,并继承了温泉疗法,广用动物药材,推广内服麻醉剂“鬼代丹”。
他们那时启用的牙刷,比欧洲牙刷史早六百多年,在防病治病上,达斡尔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俄罗斯族
1. 起源及历史简介
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俄罗斯族早在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8世纪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迁来中国,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各地和内蒙古东北地区。
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人为躲避战争,进入中国。
那时他们被称为“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俄罗斯族,被确认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力。
我国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相同。
中国的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
2. 其优秀的文学艺术是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俄罗斯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学艺术,其中书面文学主要有诗歌、小说等,如加入中国籍的俄罗斯移民伊万写了一部名叫《逃亡记》的小说,主要描述了他们从俄罗斯逃到中国的经历,俄罗斯族女教师曾写过《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一诗,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团结。
另外俄罗斯族还有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格言、谚语、谜语、说唱等多种形式,其内容大多是歌颂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善良,富于创造,勇于克服困难的高贵品质。
其中,民间谚语、谜语、笑话、讽刺小品等更渗透着俄罗斯族人民的幽默和风趣。
俄罗斯民歌内容非常广泛,从题材上可分为风俗仪式歌、抒情歌、叙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类别。
在56个民族中独树一帜。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族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斗争中,还创作过不少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歌和新民歌,如《勇敢去战斗》、《凯旋》、《我爱祖国》、《新栽的白杨》等等。
有的雄浑豪迈、慷慨激昂;有的感情深沉,风格细腻;都表现了俄罗斯族人民对祖国、对党、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无比热爱。
以上就是我对内蒙古“四少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的论述。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付出着各自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