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单靠一些补救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从源头到全过程考虑。
为此,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第一节清洁生产概述世界上最先明确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美国。
美国国会1990年10月就通过了“污染预防法”,把污染预防作为美国的国家政策,取代了长期采用的末端处理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业企业通过源削减,包括: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促进生产各环节的内部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在组织、技术、宏观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
一、清洁生产概念自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首次规范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以后,这个概念作为鼓励各国政府和工业界采取预防战略控制污染的新定义,写入了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
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接受了这个概念。
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之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在1989年定义的基础上对清洁生产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如下:清洁生产是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中国21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清洁生产的定义涉及两个全过程控制,即生产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循环过程。
二、清洁生产的意义工业是经济的主导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工业化进程。
工业的结构、规模和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面貌。
因此,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是工业的持续发展,而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是工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实践证明,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经济发展正愈来愈深地陷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两大困境:一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耗竭,使发展难以持久;二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政策忽视了全过程污染控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而清洁生产恰能较好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一)清洁生产一方面用节能、降耗、减污和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可大大减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负荷,节省大量环保投入(一次性投资和设施运行费),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清洁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循环或重复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
通过改进设备或改变燃烧方式,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既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与排放量,又可节约资源与能源,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清洁生产可以避免和减少末端治理的不彻底而造成的二次污染。
因为清洁生产采用了大量的源头削减措施,既可减少含有毒成分原料的使用量,又可提高原材料的转化率,减少物料流失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及排放量,因此而减少二次污染的机会。
(四)清洁生产可最大限度地替代有毒的产品、有毒的原材料和能源,替代排污量大的工艺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从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五)清洁生产可改善工业企业与环境管理部门间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相割裂的矛盾。
我们将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进行比较,详见下表7-1。
表7-1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比较项目清洁生产系统末端治理(不含综合利用)思考方法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产生时代80年代末期70~80年代控制过程生产全过程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控制控制效果比较稳定,产污量明显减少间接可推动减少排污量减少减少资源利用率增加无显著变化资源耗用减少增加(治理污染消耗产品产量增加无显著变化产品成本降低增加(治理污染费用经济效益增加减少(用于治理污染治理污染费用减少随排放标准严格,费用增加污染转移无有可能目标对象全社会企业及周围环境三、清洁生产的目标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及其实施措施,意味着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减降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降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有不利影响的能源,取消使用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因此,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就是使用清洁的原、辅材料,通过清洁的工艺过程,生产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各种节能、降耗、节水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2)减少废料与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成、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是国内外20多年环境保护的经验总结,着眼于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并要求污染物最大限度资源化;清洁生产不仅考虑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而且对产品结构、原料和能源替代、生产运营、现场管理技术操作、产品消费,直至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等诸多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其目的在于使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
清洁生产同时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目标,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在经济上要能赢利,环境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的目的。
清洁生产是手段,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清洁生产的内容根据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清洁的能源1、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如采用洁净煤技术,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天然气的使用比例;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水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3、新能源的开发,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4、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等,如在能耗大的化工行业采用热电联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清洁的生产过程1、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这就需要在工艺设计中充分考虑;2、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3、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躁声、强震动等。
4、少废、无废的工艺;5、高效的设备;6、物料的再循环(厂内、厂外;7、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8、完善的管理等等。
(三)清洁的产品1、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2、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有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3、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4、合理包装;5、合理的使用功能(以及具有节能、节水、降低躁声的功能和合理的使用寿命;6、产品报废后易处理、易降解等。
推行清洁生产在于实现两个全过程控制:1、在宏观层次上组织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包括资源和地域的评价、规划、组织、实施、运营管理和效益评价等环节;2、在微观层次上的物料转化生产全过程一的控制,包括原料的采集、贮运、预处理、加工、成型、包装、产品和贮存等环节。
在清洁生产的概念中不但含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可赢利性,体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五、清洁生产的理论国内外清洁生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是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
其理论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越多,则原料(资源)消耗越大,废料是由原料转化而来。
清洁生产使废物最小化,其实质在于原料(资源)得到了最有效利用。
生产中的废物具有多功能特性,一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作为另一种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资源),资源与废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清洁生产最好地体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环境污染无害化。
(二)最优化理论清洁生产实际上是求解满足生产特定条件下使其物料消耗最少,而使产品产出率最高的问题。
此问题的理论基础是数学的最优化理论。
很多情况下,废物最小量化可表示为目标函数,而清洁生产则是求它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三)社会化大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用最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最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准则。
马克思曾预言: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
当今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进步,为清洁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节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一、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理论使工业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人类应该适应增长和发展的需要,改变对资源和环境进行掠夺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向不超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目前,人口、工业化和消费的趋势是:废物与污染物的释放速度超过地球的吸收能力,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得以恢复。
因此,生产工艺、产品、服务以及消费需求的取向是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
工业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生成的废品和废料是造成工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引起资源耗竭的主要原因。
原料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变成产品,另一部分变成了废料,这一部分废料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各种原因而未加以利用或未尽利用的原料。
改变这种生产发展模式的基本出发点如下:1、减缓资源消耗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核心问题是减少乃至消除废料,使原料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2、强调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将工业生产的环境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中。
在上述背景下,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清洁生产给人们以全新的概念,即把工业生产污染预防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以保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人们的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找到从资源开发,经过制造与分配到使用和最终处置,全面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的途径。
清洁生产谋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设计过程中,防止污染空气、水和土壤,减少废弃物,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